宿命:第十三章 宿命与自由意识的相互平衡

能观此文者的你无疑还属于通常意义上一个活生生的人,当然如果你把本系列读给一个鬼魂听,无疑是对它最好的超度。因此文字中的内容有些你能理解、有些则还不能,是因为小我的逻辑认知是有自体局限的,而文中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说给沉迷后的意识听的。看不明白的也无所谓了,留个印象,当个故事就好。

宿命与课程表

灵魂通过种种经历而察觉到自己以为的与自己所是的存在着哪些差距,也看到了自己之所长与所短。灵魂是高我的法身化身,它的唯一任务就是秉承高我的短板并磨练自身的缺憾,所以灵魂的日子从来没有好过的,可以说总是放下所长而专攻所短,你说那日子能不苦、能不累嘛。但话说回来,每天精益求精地只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当着上师,怎么可能达成无漏智慧的完型呢? 

小我灵魂是以群的形式存在的,相互帮助也相互制约,在彼此间达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平衡不光是在能量层面上、意识层面上,也包括课业层面上的。而参与平衡的主体,不光是同一个高我下的不同灵魂,还包括自我灵魂本体的不同时空连贯体与平行体。

举一个我们日常中的例子帮助理解。一个大公司,它的整体就是高我。它有一个主体意识,但同时也是一个集团意识之总和。这个主体意识董事长有自己的想法,但是高我时空连贯体犹如董事会在制约着单一高我的主张。公司下属数个部门,每个部门有专门应对的面向,各个部门就是小我灵魂群,它们体现董事会的意图,并达成高层的期许。灵魂下面没有再细分的实体部门,但可以同时关注多个方面,每个方面可以形成重复的历经。这导致从实际效果上来说,灵魂可以虚化出众多的平行分身,在时间上平行、在觉知维度频率上平行、在可能性上平行。它们同时存在,又只有一个本质的个体,就好像所有的灵魂同时存在,却只有一个高我一般。

在生命中的小我看来,有三个同时的此生在不同的平行可能中展开,必定有三个自己的意识同时存在。因为小我的时间观念是以“我”所在的点为参照物的。

而在灵魂看来,它是先后经历了三次同一角色的不同人生轨迹,每一次都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因为灵界的时间轴与故事时间轴不相互匹配,所以三次又都是同时存在的。

比如说,你爱看纪录片知古鉴今,搜集来了各个时代不同人一生的纪录片。你会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即当下关注的面向去首先观看。纪录片中的故事各有高潮,也有日常的琐碎,为了节省时间,你同时在不同屏幕上观看不同人的人生纪录片——哪个情节跌宕起伏,你就多看两眼;哪个乏味冗长,就让它自己放着。这些纪录片或许来自同一个时代,或许时代跨度很大,但是它们都同时呈现在你的眼前。有些非常精彩的人生故事,你会反复地多看几遍。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影片又推出了互动版的可能——在大小人生节点上你可以参与选择不同的人生走向。这带来了更加投入的乐趣,也带来了对其它落选可能的惦念——如果当初做出不同的选择,结局又会怎样呢? 

同一个故事可以用同一个角色反复经历相同的或不同的人生选择。

同一个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可以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形成不同的视角,感受各自得失。

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意识频率可以进入不同的实相空间,感受这个时代的别样可能。

同一个灵魂可以同时关注多个时代中不同的故事线,感受不同的人生体验。

这些同时代中不同“时代”的女性,共同地同时生活在我们的视野中。

就好像灵魂同时看着不同时代中的人类与其它种族文明,随时可以兴起而形成访问。人类把历史按照各种阶段放入自己的抽屉,但它们却同时鲜活地存在于当下。

宿命是这个角色的故有频率与轨迹,是所处环境内的规制之力,是所使用载具的默认能耐上限,是角色故事中所有必然环节的束缚,并且也同时包含了其所有平行可能性上的变爻与垂直可能性上的变频。

一切都在计算内,但唯独灵魂的自由意识在这些点上会如何衔接与拼接是一种未知的变量,就好像下围棋的过程中从第一手到收关的策略组合,可谓变化无穷。而围棋只是双人的对弈,如果把交互的参与者增加,可能性变量就会几何形式递增。棋盘是死的,经纬线是固定的,规则是确定的,这些都是宿命的部分。过程与结果是自由意识的部分。多数时候我们在和系统游戏,只是太过逼真,个体压根儿感觉不到差距。就像你也压根儿并不知道此刻的自己是否被灵魂关注着,还是自动运行着脱机任务。

灵魂如何介入与塑造自己的角色

灵魂在找到适合自己与自己感兴趣的发展方向后,在因缘聚合下会与其它来自不同面向、拥有不同目的、渴望达成不同初心的灵魂们一起投身入某一历史故事片段中。入戏时大家各自来自不同的灵界时空,但都进入同一个故事时间中。

有的灵魂对这段历史已经有所了解,因为并非首次踏入;有些灵魂对这一时代与星球已有见闻,因为共享了其它自我的生活记忆;当然总是会有对这一面向全然青涩的灵魂,对于它们来说一切都是新奇与陌生的:身体如何运用,语言的发音技巧,习俗上的差异,理念与科技的悬殊,甚至性别的观念,都需要从基础开始探究。

童年时光对多数人来说是其角色人物的塑造期。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五个月大未出生的胎儿在母体受到情志或疾病的影响后(承受社会压力与强烈精神波动时)因母体血液中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大幅飙升的刺激,胎儿就已经开始形成匮乏安全感的潜意识了。这类儿童出生后爱哭闹,严重依赖母亲,经常生病,食量少。

因经常需要更多的照顾,反而得不到充分的照顾,导致幼年时期一系列心理成长不能达成。多子女、低收入家庭中,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被关注度更低下,父母被磨得身心俱疲,甚至无力关爱,造成了孩子自童年起影响一生的情绪、性格和情商问题:严重的内在匮乏感、不信赖感、自我价值的不自信与两极化的摇摆、情绪化的宣泄与内在无助的窒息, 这些一环扣一环的事实罗列很有说服力。

但是,这些家庭、父母、多子女、母体被惊吓、生病等安排,都是灵魂自己挑选的因缘,为的就是能铺陈出自己需要的小我记忆与塑造出课题需要的性格底蕴,好让自己要面临的、要挑战的、要体验的剧情与角色关系可以顺利展开。父母与兄弟姐妹们只是忠实地扮演了他们在故事中本应呈现出的角色原貌,直到你之为你被顺利塑造成型。 

人生的第一部分,幼年时期与青少年时期是宿命吗?是!一切都是剧本,毫无偏差。

是自由意识吗?是!一切都是你自己从兆亿可能的故事里挑选组合串联出来的,你就是编剧加导演还有演员。

(出生日期与时辰是一个频率密码,不同的你会在不同的日期里、不同的时辰中出生在同一个家里,开启不同的故事线。解析这个频率密码的同时也可以逆向了知这个角色的灵魂是在哪个初始意识频率中、配备哪些能力技能点和拥有哪些规划好的命程功课。当然这只针对常人有效;对于修行者来说,他们的意识频率早已脱离开了习气与业力的束缚,发生了变频,并因此跳转了实相的维度,脱离了原有的故事线。当然修行、开悟、变频也是故事中的一种算计,只是计算它的方式很与众不同而已。)

青春期,你脱离出童年的固化剧本,步入多选项的人生,开始品味自己的角色。这个所谓的自己拥有怎样的智商、情商、学问、家境、身体状态、容貌、身材等参数,这些变量就再带来哪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影响力。这些被系统预设的人物数值,从这个阶段开始就可以被自我意识修正修改,通过锻炼、减肥、化妆、整容、变性、学习、进修、自立工作、参与社团活动等,来达成心目中那个真实的自己。而毅力与行动力的强弱就是塑造自我的刻刀。这时如果你跟随热忱,就能依据灵魂的向往成就一个真实的自我,要是跟随逻辑和社会潮流,就会被家族业力裹挟入宿命的轨迹。 

灵魂自身带来的累世习气形成了婴儿的初始性格,家庭环境又在后天强化或进一步对其加以了扭曲。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尘染、认知熏陶、科技与历史、人文与宗教,从不同角度塑造与规范了自我成长的可能性。

是否得遇名师、听闻正法,是否有机会反思觉悟,都是自己设定好的贵人节点与选项。当然高我与辅导灵一路上都在实时调度,灵活安排着。

青年时期的人生基本都是用来锤打的,在跌跌撞撞中积累觉知的素材。女14岁、男16岁后的这14-16年里,所遭遇的苦难不再是定数,都是依据自己的自由意识一步步走出来的。但是你的自由意识却是被之前已经养成的习气与业力、认知与觉悟所绑架的。你被放在启动了的过山车上随之上下狂奔,还被告知:自己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发挥自由意志吧。

这阶段的自由意志能用在哪里呢?

其实你的自由意志在这个阶段,不能左右发生什么事情,也基本管不住自己的脾气。但是你能依靠自由意志决定自己怎么看待与理解这些遭遇。同样的影片每个人看后感触与记忆都不尽相同,差异来自过程中关注的聚焦点都放在哪里了。每一秒我们都要应对万千信息,我们能采集到的十不足一,能形成反应的百不足一。而就是对这些片面的、扭曲的信息进行再解读的过程留下了对事件的印象,这些印象汇总成了人生记忆。在再次调阅这些人生记忆进行解读时,你解读的当下拥有怎样的认知理念和情绪状态又对记忆进行了可见的筛选与理解的扭曲拼接,导致最后生活在同一片天地间的每一个人都拥有着全然不同的人生记忆,对自己对世界各自有不同的认知印象。

其实严格地说起来,每个人的世界中其实只有自己。而一切,包括自己都是自我意识扭曲后的自己“想要”看到的样子。或许有人抬杠:怎么是我想要看到的?这就是客观事实啊,我想不想的就是这样啊。事实是事实,只是1%的事实,还是通过自我解读后扭曲了的1%。你觉得它和事实真的沾边吗?

自由意识不是你决定自己遭遇什么,而是自己选择记住了什么!

中年又是14-16年,真正的成长开始了。依据自己之前的认知记忆,灵魂意识频率已然稳定在某个频段上形成了成见与自我格局,而依据这意识频率的高低,吸引力法则会牵引你进入相匹配的频率实相维度中,展开相匹配的不同版本的故事。每次频率的变革以刹那为单位切换当下所处的维度空间,这就是矩阵生活的开始。拥有了平行世界的选择权,你可以左右自己的人生走向,也可以上下地变革自己的频率,显化或前后改变时间线中的记忆认知与未来规划。

在不同频率维度中可以遭遇到相同的世界级必然事件,但发生的时间、程度与过程、结局都不尽相同。因为不同频率实相中的人物角色虽然一样,但做事风格与理念却天壤之别,导致同一件世界级事件,在不同维度中的涟漪与影响力千差万别,对主角的影响也就显著不同。这里很公平也很不公平:可以说越高维,人们越彼此真心观照,越互助,灾难显化得越小,甚至小到可以忽略,可以防微杜渐;而低维低频率的意识世界中,小灾祸会被放大,人人自危各个利己,让事情越发地不可收拾,每个经历者都感受到极大的冲击。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沒有的,连他所剩的也会失去。这里的富有与贫瘠不是金钱,而是精神财富。

相同频率维度中遭遇必然事件时,不同取向的选择会激发不同的平行后续故事线。一些必然的经历,不管你在哪个平行世界中,果报成熟时都会遭遇,只是事件程度与可选项存在明显差异,助缘人提供的互动方式与态度也大相径庭。

(这里的果报可不是因果论里的果报,而是因缘聚合达成时。)

总体来说,高频维度实相世界中的人与事都符合高频的意识状态和互动习惯;低频维度实相世界中的人与事也都符合低频的意识状态与互动习气。这导致越悲催的人越倒霉,身边都是小人,身体状态不好,喝凉水都塞牙,平常看见什么都习惯性地往坏处想,做出失败的假设,做事情畏手畏脚,一事无成不说还到处遭遇无妄之灾。自己为了躲灾避祸就喜欢看恐怖预言和算命占卜,接受了更多的心理暗示,每日活得小心翼翼,结果频率就更低下了。

而在热忱与喜悦中的人,自信、勇敢、乐于分享,习惯共享思维、群策群力、事半功倍,怎么都顺,自己愿意帮助别人,也被别人无偿帮助着。喜顺的生活带来身心愉悦、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有成、智慧精进,事事顺,路路通。

中年的时光里,自由意识体现在主观能动性上、好恶的关注上、利他、利己、共赢的选择上。外在合作还是争斗?内在扬升还是自我贬低?而宿命的牵引从来没有终止过,它把你带入相匹配的实相维度中,不同意识维度中的伴侣与子女其品性是完全不同的,虽然皮囊、姓名都是一样的。

进入中年后情感与事业的一次次人际考验,让你看清自己的短板所在,当然你是把挫折归罪给命运或他人,还是自己明心见性做出修正,这还是个人的自由意识。很多人感受到自己的短板时会感到不适,要不尽量规避不去碰触,要不督促他人做出调整来成全自己,好让自己感觉不到自己的不足。谁要是送出助缘显化出了人生功课,就跟谁闹脾气甚至打离婚。

中年后的14-16年里,是一生中最艰辛的时光。人生大戏基本都被安排在这期间密集地展开。这是秋分时节,一生中做过的课业纷纷成熟显现了出来,人生规划中的重要任务也都到了展现的时机。

自由意识在这14-16年中主要负责面对与修改自己的成见认知,放下高傲自大的心,静下来开始修正认知中的偏执之处,设法弥补自己早年间造出的身、口、意业。修正好过去的残留,才能有效地让自我达成真实的融通:谅解“伤害”过我的,知道那时我尚未理解;重置我“伤害”过的,知道还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达成。

中年的宿命负责把各种现世报轮番送到你的眼前,可谓应接不暇,这是期中考试的时候。在前两期中错过的、误解的、扭曲的各种功课在这时会放大了给你看,迫使你再次面对尝试达成。悔悟、思考、总结、印证,交替进行。我知道的与我能做到的、我想的与我能做的、我明白的与我所是的,这些差异都一次次地摆放出来,让你看清自己当下的斤两与能力。

这是人生中最美好与关键的时期,在日后中阴里进行灵魂答辩时的主要认知素材,都来自于这14-16年中的自我修炼。

人生的后半场,年过半百,一些人在之后的14-16年中,经常会去墓地送别。虽然人生刚过半场,但亲朋的离世,已然开始提醒自己要思考人生的意义与无常的羁绊。碑文上熟悉的名字与昔日鲜活的记忆如此的违和,昨日嬉笑的声音和今天黄土下的寂静太过反差。总有一种不真实的错觉一次次地侵袭,红了眼眶,酸了鼻子,湿了面颊。 

都说活着就是存在的意义,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自然的往返,谁又真的能阻拦呢?日月升落,生日的蜡烛吹了又立,生我的老了,我生的大了。朝九晚五地为了钞票还在奔波着,丰盛的宴席过口成浊归了土,芽生果落又一春秋四季。鬓角见了银丝,眼旁堆起了鱼尾。

退休前的自由意识与宿命,主要展现在对已成年儿女的沟通方式上——爱自己的孩子是肯定的,但这爱是助益了他们的成长还是扭曲束缚了他们的天性呢?自己一生的“经验”用爱的名义传递给下一代时,以长辈自尊的自己可是真的已经活明白了吗?有多少传承是智慧的金句,又有多少是家族业力的拐带呢? 

宿命中的主题在这十几年中是儿女,而自由意识显化在自己到底用什么方式去“爱”着他们,有多少儿女被父母“爱”成了仇人,或无奈地熄灭了自己的灵光,成为了世俗的傀儡、生蛋的母鸡。用对方需要的方式去爱他(她)需要有智慧的觉知力和足够的洞察力。爱需要智慧,有智慧地去爱一个人远比用“爱”这个词绑架一个生命要来得可爱。利己之爱,利他之爱,爱与被爱,爱是这个年龄段的人生主题和核心感悟功课。

退休后的生活,人生遗愿清单。中国人是很避讳谈生死,搞得很多人死后觉得很冤、很迷惑,遗留下了太多的不平、不甘与如果,使得自己无法脱离业力的纠缠、习气的束缚,妄自多受了很多轮回之苦。退休后的14-16年间,就是用来最大化地彰显自己自由意识的时刻,此时的宿命束缚是最小的时候,除非你一心想要掺和到晚辈的人生中当家作主带孙子,为来世造业。

请珍惜自己的时光,趁着身体还壮硕,把一生中的不平、不甘、如果都梳理一遍。偿还、弥补、放飞、达成,找到自己的灵魂,直面灵魂、直面自我、融通生命、豁达心性。上了岁数后,八字真言就是:不闻不问、装聋作哑。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其单次的长度,而在于达成的深度与广度;不在于你经历了多少,而在于你领悟了多少;不在于你在哪里拍过照片,而在于你胸怀里能装下多大的天地;不在于你生养了几个子女,而在于你引渡了几个觉悟(自己也算一个)。

千万别搞得走的时候比来时还糊涂、更低迷。灵魂来当人就是为了参与经历,别让自己总窝在家里与电脑为伴,终其一生盯着荧屏。去闯荡去历练去经历,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成熟,更富有故事性,这样的一生才没白忙活。

别把自己关在山里庙里求永生极乐,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苦,只有没活明白的人。活明白后尽皆法喜与感恩。你所拜求的泥胎铜像本就是你自己,你本就是神、佛、上帝,你就来自天国、源自圣灵,从未真的分开过。灵修不是为了升天国得永生、断轮回离八苦、得来生富贵名利。

灵修的目的就一个:让你活得豁达、死得明白。

做人时要善待己身、善行世事、善待众生。爱自己、爱他人、爱护众生。

豁达、融通、有弹性地看待世界万有,

安然、智慧、圆融无碍地臣服在生命的热忱中生活。

最后的时光

自由意识在这个时候已经达成了最大化,你决定自己的每一天要如何度过,等待宿命的终点到站下车。死亡让意识焦点从肉身上脱离出来,运用自由意识决定是滞留阳间飘荡还是去信仰中经历更多的故事,或者尽快回家。

宿命负责在你心中有不平、不甘、如果的时候,把你的意识焦点送回到那些卡顿的难题处,让你可以再一次去尝试着化解自己内心中的郁结,再一次地和那些人物角色形成互动,看看是否能用不同的方式与观念化解开双方的心结。如此反复几次后,直到心中的不甘、不平、如果都被爱与感恩所替代了,生命变得全然通透而温馨,你真诚地和指导灵说:“哦!这太棒了!我受益良多,真是完美的人生经历啊!”然后心满意足地收回自己的意识焦点,在环中醒来。

人生犹如白驹过隙,其间你有万种理由去不快乐、去与人交恶,但也可以全然地生活在觉悟的法喜里,充满了爱与感恩地度过人生。常人都觉得苦是常态、难是日常,其实细品这些苦难与欢乐的本真时,你会发现其间无不是隐藏着自我利益的得失心而已,当然这是一个宏观的利益得失 。

八苦中七苦皆由得失心而生——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五阴炽盛苦

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类。

苦苦: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经中即使没有指出,我们也认为是苦的。这其中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由社会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有求不得苦:所求不能如愿;有怨憎会苦:冤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及五蕴炽盛苦:五蕴身心不平衡的痛苦。

坏苦: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来看,我们所谓的快乐受并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的。例如我们饥饿时想吃,吃饱了就觉得快乐,但如果继续吃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身体脏了,洗澡觉得快乐,但长时间在水里泡着觉得快乐吗?无聊时看电视觉得快乐,但没日没夜地看下去觉得快乐吗?由此可见我们的所谓快乐,是因为我们有了某种欲望之后,通过外境的刺激得到满足,心理上出现暂时的平衡,于是我们觉得快乐。然而吃饭的实质并非快乐,倘若吃饭的实质是快乐的话,无论吃多少都应该觉得快乐,然而事实不然,当我们带着强烈的欲望吃馒头时,吃一个、两个、三个感到快乐,吃到四个、五个、六个时,你会发现此时已由原来的快乐转变为痛苦了。吃饭是这样,世间上一切通过欲望得到的快乐莫不如此,因为这种乐受能变坏,因此称为坏苦。

行苦:行,是迁流变化义。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恒、人际关系永恒、爱情永恒,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世事无常,美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由于我们的认识与世间的事实——行相违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总之,娑婆世界,一切莫不是苦。

细品八苦,其实都是聚散无常中要了还要、有了难留、没有想要、要不到生气这个循环。本就生灭如环往复不止,人却筑堤拦水,立塔挡风,伐木求火,砌土为墙,炼金相戕。到头来其实只是无尽的欲望在自我膨胀,苦的是无法用一己之力阻拦时代的巨轮,难的是不能如愿扼杀因缘的聚散。

故佛说,一切因我执而起,因无明而生;道说,无为为法,顺应为道;儒家说,守中为本,仁义为大(是宏观变迁中的平衡,执一念为中,时代变我不变还是一种偏颇;仁者同心协力,不分彼此;义者,不左不右,不偏不倚。)。

基督教传互爱归一;

伊斯兰教说克欲臣服;

萨满教让人记得沟通天地,众生有情。

纵观古今,所有圣贤其实从不同的角度都在讲同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人生的真谛。 

下一章:人生中的那个道理。

{{list.item}}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