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蝶:第十章 灵界与中阴界的关系

这一章涉及到多时空系统套叠、虚实交替的复杂认知概念。

如果说我们的宇宙是一粒芝麻的话,中阴界就是一个芝麻烧饼,灵界就是芝麻烧饼店。这店不过是更大连锁企业下微不足道的一个分支。但这些都是实体的比喻,而真实的情况是:压根儿连这个连锁企业也是被虚拟出来的。

主观世界 思想世界 客观世界 真假世界 —— 物理地球是否存在?

宇宙大爆炸是真的吗?是真的,也是假的。我们所认知到的宇宙仅仅是被锁定在时间线上的一个点,并只让我们看一个面向的侧写。我们看不到不同频率上的其它平行宇宙,也看不到已经发生过的未来。即使是我们所谓的过去,也仅仅是当下幕布上的残影光斑。

我们都知道,相互纠缠的量子哪怕相隔整个宇宙也能同时互动,而我们却被限制在以光速为规则的游戏里,以防不小心瞥见早已发生了的未来。我们都知道光子因观察而坍缩成为唯一可确定状态,却在观察着光来信誓旦旦地说着历史上的故事。 

意识之本源被作为复刻的蓝本,在各层虚空中全息映射出生灭的轨迹。因此我们的宇宙好像是一瞬间生成的,像一块巨幕显像屏被打开一样。所有科学家都知道会有必然之宇宙坍缩,但少有人知:坍缩在迸发时就已经开始,并形成了封闭的循环。自体构成了一枚完整的微粒宇宙。

之后,迸发与坍缩始终持续重复着动态的自平衡,形成无尽的自体循环,而我们仅仅是“本地泡”内的虚拟空间,是无数平行世界版本中的兆亿分之一种可能性,是大型生存游戏中穷举演算矩阵里的一个随机函数。

能量意识层看上去就像是一锅沸腾的水,水泡翻涌着。那水本身有自我意识,但那意识是混沌的,每一个不断生成的水泡都包裹分割出了一部分这混沌的意识,定格在自己生灭的瞬间里。我们所在的这个泡泡把自己叫做虚空法界,泡内的多维多次元空间叫做虚空,而压缩到极致又爆裂充满泡泡的内容物能量流,被叫做本源

本源意识从何而来?不知道。它浑然先天地而生,是虚空法界的实体部分。而虚空意识是其虚体部分,两者阴阳和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法界意识。法界意识团就好像其周围的无数法界一般,堆砌在那里,每个都一样,又都不同。在混沌无序中各自实验着不定向的所有可能性,让自身找到自己也不知道要寻找的什么。

本源就好像是一个聚变与裂变处于平衡态的定格:一切都在那里高速流转着,一切又好像静止不动的。守恒的内涵聚散间形成平衡,能量的回归与喷射同步,从一极喷射出的“能量带”裹挟着本源内核中的意识碎片,随机地进入某一维度面向与次元的轨道上,然后奔向本源另一极的终点。其间会经历无数混沌中的冲撞、挤压、扭曲、盘旋、停滞,因为从另一极逆向而来的乱流与其形成无规律的对冲。在这混沌的混乱中,意识与能量无序地纠缠着,却形成了恒古不变的混沌蝴蝶,完美而有序地维持着无常的秩序守恒。

在这些充斥在虚空中的、飘逸的、混沌的能量带里,那些从本源内核中随机撕扯出的意识碎片们,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个体。它们虽然来自一处,但都各自有着随机的意识残缺。它们都全息地映射出了宏观的本源本体,但又各自全然不同。就是这残缺了的意识基础与全然混沌的未知,让多样性得以诞生,而多样性带来了生机蓬勃,结果一切鲜活了起来。这些炫舞的彩带丰满了虚空,形成了宏观的广义本源。它与本源内核即狭义本源形成代谢的流转,盘活了能量的代谢和意识的拓展。

能量带中的意识碎片们随着自身的觉醒形成最原始的渴望。它们共同寻找着,但自己也不知道要找的是什么。

慢慢地,意识由朦胧中凝聚成型,聚化成三个基础思想的聚焦点:无明——我是什么;扩张——渴望圆满;恐惧——守住这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何时会骤然消失的自我意识。这三条基础意识点日后形成了其所有法身的意识内核,被简化成三要素:寻觅、扩散、凝聚。

随着这些意识碎片的状态逐渐稳定了下来,各个意识单位相继觉醒,并自我认知为独立的意识个体。在无明的驱动下,为了能了解自己,就要能观察自己,可是观察需要一个自我之外的视角来完成,于是意识体之间形成了必要的交互互动。而意识体内部也分化成不同架构,从多角度尝试立体地审视自己的存在。这分化就好像是受精卵的细胞裂变一般,但其中没有基因的模版,每次递进的细分都秉持了基础的意识三要素作为内核。

恐惧保障了生存的概率,扩张让协作与繁衍成为基础的渴望,无明成就了好奇与探索的动力。每一层细分的意识都在这三个核心程序的推动下积极地展开自己面向上的发展,无限细分着无尽的可能性之组合。哪怕最末梢的新生,它也依稀记得有过一种状态叫做圆满的恢弘,所以它持续地渴望找到自己或缺的部分,只是压根儿不知道自己缺的是什么。

而宏观本源内核的意识之母即狭义本源却发现:这样的聚散往复是一种无奈的坚持,必须维持、维护其往复流转的秩序。那些被散发出去的颗粒会相互凝聚,汇总成溪流江河,又回归本体。 一旦这样的循环停滞,自身就会开始枯竭。不可盈满,过盈会带来僵化与固着,那意味着自身将失去活力,将会丧失维持宏观本源泡的足够内在张力。

能量流中的意识碎片们,在无尽的漂流中,为了方便彼此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独立于狭义本源之外的集体意识。这个集体意识由不断诞生的新独立意识碎片与那些近乎完形快要回归的完美意识体形成生灭的两端,其间是漫长的生命之流经。

在能量意识流中的大小意识体们,利用集体意识共同创建出了一个由意念构建出的虚拟空间来,把模拟的本源置放其中,做起了思想实验:渴望通过穷举法,找到能够达成自我发展的某种可能性来,以便突破现在的僵持。但是对于这些意识碎片来说,思考并不是一件擅长的事情,于是便想到了最笨也最高效的方法:所有的意识碎片都把自己的思想植入到这意念构建出的虚拟本源中,并按照自己在实相本源中的位置、大小、能量与意识等级化生出了一个意识分身,这样即使在这里的实验再失败,也不会危害到本源本体。 

就这样第一层虚拟亚空间完成了它的建设,在集体意识实相中诞生并固化了下来。在本源意识流里的意识实体们叫做超我,它们在自己体内凝聚出下一级的独立意识单位。而这些意识单位把自己的意识入住到第一层亚空间中,成为常住居民。这些常住意识被称为本我。因是意识之投射体,所以没有实体机构,只是一团团的意识云雾。第一层虚拟亚空间中有一个虚拟本源,有众多的意识投影单位。就此,无色界的雏形达成了。

这些本我意识雾因来自不同的超我,导致各自的认知趋向与探索取向各自不同,向往难以统一。于是拥有类似理念的意识们结成了联盟,依据开创第一层虚拟空间的方法,各个联盟各自开启了第二层虚拟亚空间,并各自进驻其中。在第二层虚拟亚空间中又复制了一个简易版的本源虚拟影像,用来做发展性试验。并存的各个第二层虚拟亚空间体系,依据不同的频率、频段而划分,彼此套叠,但互不可见。 

很快超我意识们就发现了问题:大家都在思考着如果。因为单一面向的探索,哪怕再成功,也说服不了其它人这个确实是好、值得推广,因为总会有更好的可能性或可能性的组合存在。于是超我在自己内部划分出数个本我来,同时建立了多个并列的第一层虚拟亚空间模拟仓,每个本我入住一个,同时探索不同的面向,来杜绝最让人头疼的如果。

依据这一原理,每个驻守在一级仓里的本我,又各自在自己内生化出数个独立意识单位,名为高我,分派入不同的二级仓中进行不同面向可能性的实验。当这些高我进入了众多相互平行的二级仓后,很快就依照上级的做法,设立出了三级仓,并把更粗糙的本源轮廓复制于内。并且营造出无以计量的意识微尘,在三级仓内生产类似于本源架构的宇宙。这些意识微尘都是中性的,它们可以构建出所有你能想象出来的东西,包括空气或真空。它们就好像是纳米机器人,又像是矩阵中的显像点。

二级仓里的高我意识是不进入众多平行的三级仓的,于是高我用意念生化出了小我灵魂,来担当三级仓的实际操作体验者。灵魂本身是一个能量加意识的泡泡,依据不同的经历,慢慢地对各种身份、样貌、符号、服饰等有了心理的偏好,并且对建筑物的风格、质地、功能有了一个固化的理解,对很多地形地貌形成了自己的印象。这些元素被灵魂传递给了高我,成为了高我认知的一部分。结果二级仓里慢慢地形成了各种有形象的高我:有了自己喜好的名字、相貌、好恶与各种职能建筑体系,发展出了各种社会框架。但这些内容在每个二级仓里都是全然不同的。这些五花八门的形象运用,让二级仓变成了有色彩有形象的地方,我们叫色界

灵魂们运作的三级仓,充满了各种渴望、幻想、执着、欲望。每个灵魂都有自己偏好的形象、名字、穿着、首饰等,被称作欲色界

三界合称为灵界,三界都是意识生化出来的虚拟亚空间套叠体系。“本来无一物”是真实“存在”的:每一层都是上一层的更粗糙的全息微缩投射。 

在三级仓里的灵魂们,设立了一系列很类似各个“实相系统”的职能部门:有心灵疗愈的、有能量疗愈的、有互动交流的、有负责课业规划的、有负责实际运营的、有解决纠纷的、有导师、有新手小白,反正大家玩得不亦乐乎。不过三级仓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安排灵魂们参与具体的各种实验性实践——通过快速地模拟各种可能性来提高意识的觉知、洞察、分析、理解、判断、预期、执行、反思、总结能力,最后形成一种无法被赋予的、无法被教导的特异功能智慧——这玩意是混沌中最稀缺的一种能力。因为知识可以传递,而智慧只能各自自己证悟。

什么是智慧?在觉知、洞察、分析、理解、判断、预期、执行、反思中都不掺杂扭曲,如实、快速地做出精准的判断,给出恰当的反馈,得到双赢的结果。怎么能做到这点呢? 意识频率要够高:每个当下中信息采样的频率多、密度大、质量好,获取的信息就扭曲少,不用自己脑补太多;分析信息时没有偏激的成见与地域文化、宗教、科学上的局限和扭曲;理解问题通透、全面、完整;判断精准、多元、客观;预期不偏不倚、中正理性;执行果断但不鲁莽、彻底而不拖拉;达成后能有效总结、不断提升、自我突破。这样,智慧自然而然地就在积累成长了。

实操的展开并不在三级仓,而在被细分的更细化的四级仓里。这里是末端虚拟空间体系,又叫泡空间。每个泡空间里被设立了不同的时间流速、空间密度、自然法则、生存难度。 泡空间小可以是一个星系,大可以是一个星云。不过没有多少差别,都不过是一个意识微尘中的缩影。灵魂并不真实地进入这些微尘中去,而是在领受完自己此生的课业后,到一个叫做的装置处,那个装置可以把灵魂的意识从灵魂的模拟体内引导出来,然后精准地投放入某一空间中的某一时间与地点里。

灵魂的意识进入四级仓,灵魂本体只留在“环”里。

进入四级仓的灵魂意识,会聚焦在自己的角色上。这样的角色可以是后天创建出来的,也可以是之前已经被创建好的。不过经过了数百亿年后的今天,一般我们都在使用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仅做出适当的调整,借助过去成熟剧本中的社会大环境、人文背景、成型的家族人际关系、成熟的个体生命历程进行精准的体验,达成自己认知与智慧短板上的素材采集。

当然,进入历史中的灵魂意识个体,可以是单人,也可以组队,或者随机遭遇。毕竟历史故事就这些,人物角色并不多,所以多开一些相同副本来分散服务器的压力是必要的。历史被阶段性地以个人记忆为单位进行了切割保存,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随便你怎么改编,所有的可能性都可以尽情地尝试。一遍不过瘾?有如果或不甘?没问题,再来一遍,或再来几十上百遍。直到所有的可能性都被全然地探索完了,这个角色就算是通透了。 灵界没有时间的概念,意识不老不死,时间在无尽的虚空中是什么,没人知道。只有不同版本的游戏里按照需要被设立了时间,而这时间也是快慢可调的。

灵魂的意识进入第四仓,一般是在妈妈孕期六个月左右。你要扮演的这个人在历史上有可能确实有过。如果没有,系统会先找愿意演绎这个妈妈的灵魂,从妈妈那里开始修改剧本,再匹配一个爸爸,让你出生成为可能,就像耶稣佛陀一般。但是也有半路接手的。对于灵魂来说,一个人的一生不过是一个短视频而已——拉下进度条,想从哪个节点开始看、甚至倒着看都不是问题。快放看,跳着看,怎么都成。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灵魂的意识与角色小我的匹配程度,即自由意识与人生宿命间的平衡。如果用最简单的方式很粗糙地理解宿命,那它就是你灵魂被高我安排的初心所在:即对灵魂自身的短板进行充分地探索与接触,什么最做不来就做什么、哪个面向最弱就干哪个。这些依据你投胎时的意识频率水平,是自动匹配的。

如果你一生中没有出现什么意外的话,一切事情都会按照你自身的意识频率——即投影蓝图而依次展现。一个灵魂意识的频率如何决定了它所能匹配到的剧本档次,这体现在你出生的时刻上,就是“八字”。其中可以影响一个人的面向有:你的父母与父母的父母,是否给你真切有用的帮助还是以爱的名义祸害你;你自己所能携带入游戏的总能量上限;什么时候遇到爱人与一生遇到几个,他(她)们是帮你还是损耗你;你的孩子应该有几个、什么时候到来、来了给你养老还是帮你败家。这些面向上都被设定好后,还有流年中的跌宕起伏之必然在等着。

那自由意识干嘛用呢?就是让你可以离开固有的生命线,去经历与体验其它的可能性人生脚本。因为每一种频率中都隐藏着全然不同的故事线,改变自身认知频率就导致自己的意识被吸引力法则带入相匹配的频率维度中的平行世界。自己的意识频率越高,进入的游戏难度越大,所以也没有好日子过。但意识频率低的实相世界里那些简单的问题同样让你头痛不已,因为你同样也没有智慧能解决它。反正横竖都是麻烦就对了。 

但是意识频率高的人,看见问题是欣喜的,觉得又能学到东西了;而意识频率低的人,即使没有问题的时候也苦闷——看我过得没有别人好。

其实所有频率中的所有你都同时存在着,各自遭遇着自己的悲欢离合。你自己的意识觉得自己的关注点到底看哪里、看哪个,你的记忆里就是哪里的哪个。每一个都是梦幻泡影,每一个又都真实可信。当你盯着那墙壁上舞动的影子看呆了的时候,你压根儿不再会记得那只不过是一面墙而已。

宇宙大爆炸是真实的吗?

回到开始的问题:宇宙大爆炸是真实的吗?是,又不是。

宇宙会坍缩回原点吗?会,又不会。

我们生活的世界、地球、太阳系,都真实地存在吗?

什么叫真实?你站在谁的角度上发问呢?它们存在过、正是着、即将再次发生于你意识的梦想中。

如果都是梦,别人都是什么呢?

你梦中的别人又是什么呢?别人在你的梦里,你也在他们的梦中。系统会为你的意识提供所谓的记忆,让你想起让你想起的,而遗忘会导致醒悟的。而大家都同样假装不知道这些,就好像你沉迷在游戏里、影视剧中,你不知道是假的吗?不还是选择了当真吗?随着哭笑、激动、躲闪、愤恨、着急……

你进入一个悠远的历史故事中,用自己的喜好去重新演绎了它,串联起各种不同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的分支与其后续的一系列隐藏结局,有可能是某位前辈探索过的、开拓好的剧本阶梯,也可能是彻底的原始丛林。不过这对你其实都无所谓,没看过的老电影对你来说就是新片,同样也能学到东西。

这地球、这宇宙、这满天的繁星,它们都真实地存在于你所经历的梦想中,直到你离开这个故事线。死亡不是离开,死亡只是变频,让你有机会用另一种方式来体验自己的渴望。

我们面对着三重套叠在一起的世界:主观世界、思想世界、客观世界。

我们有七层不同的视角:本源视角、意识体视角、超我视角、本我视角、高我视角、灵魂视角、载具视角。每一层视角背后的意识都觉得自己是客观存在的,是自己在利用思想构建着所谓的主观世界。而其实所谓的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只不过是思想世界中一枚空中翻转着的硬币之两面,而它翻转之快,乃至于观察者也将两者视为一体,甚至隐在思想世界中了。

这些交叉的视角让本源意识得以最终全面通透地认知自己。世界的缤纷源于其多样性的可能。极化意识的冲撞带来了能量的交互,形成无尽的生机与张力。混沌中没有唯一的真理,标准化的思想只能带来独裁者的帝国。僵化会让流动性失去最后的活力,而满溢会让流动性失去混沌的平衡。

主观世界与思想世界的区别在于:主观世界是个体意识主观上聚焦生成的,是采集不完整的片面信息后、通过自我认知的分析扭曲后所感受到的世界。每个意识所认知到的主观世界都是片面的、扭曲的、自我的。所以说你的世界里只有你自己。

思想世界是一个多元开放性的公共场域,是多重自身意识间相互协作产生的共用的一个领域。意识体们在不同层级的意识分身都为思想世界注入了一定比例的主观侧漏。这些来自不同认知的主观思想相互印证、相互影响、相互抵触。思想世界是多元的,任何意识个体都无法感知与理解整个思想世界的全貌。因为它实时在多变地、无序地流动着,充分地表达出了混沌与无常的本质。

思想世界是波函数,即无限的可能性;

主观世界是自我内在的认为与记忆形成的实相之坍缩;

客观世界则是自身以外的、非小我线性感知能力预测范围外的实相之坍缩。

但引发坍缩的必要条件就是:意识对特定面向进行观察而形成思想对焦之焦点。

四维生物 vs 一维意识观点

我们说自己是四维生物,是因空间加时间的综合理解。

如果当你真切地知道自己生活的空间是代码虚拟出来的全息影像,其实你所有经验与记忆只是时间闭环上的一个周期——在所谓的线上移动的你,却从来没有动过一寸,距离上没有动过,时间上也没有;四周变化的景物只是360度无死角的信息投射,压根儿没有长宽高这些空间系数。就好像你带着VR眼镜,坐在沙发上感受穿越无尽的热带丛林或遨游宇宙星系一般,你的体验、感受、认知都是三维的,但你确实始终连屁股都没有挪动过一寸。

依据自身意识频率形成的主线宿命矩阵,所有一切的常规可能性均被计算于内。

可能性的分支一共有64*5=320种之多。在每个当下,你都有权利用自由意识进入与你当下频率最临近的垂直或水平频率中,也就意味着上中下左右、上左上右、下左下右九种可能性通道任选其一,即八卦加遁甲。当然前提是你的智慧能让你看到那些可能性的存在,同时你还有能力正确地预估到不同抉择将会带来的连锁反应,并真的有勇气和足够的行动力跳出自己现有的宿命轨迹。

宏观的宿命就是所有可能性的集合。

微观的自由意识就是自己把一个个像素点按照自己的方式串联起来,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与记忆。

再进一步,连同时间其实也是被虚拟出来的。就像你看视频时选择播放速率,从0.1倍慢放、暂停,到几倍速的快放,甚至倒带或反复观看,自己其实始终就在当下这一个点上。周遭不断演化变迁的景象都是代码衍生的,就连自己与他人的形象也是代码的衍生物。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所谓的移动不管是时间线上的,还是空间线上的,都只不过是你感受到的参照物显化数据被调整的过程而已。你的意识始终只是在灵(零)维一点上,从来就没有真实地动过。

佛语颠倒执着梦想,庄曰蝶梦,就像头颅从来没有离开过枕头、灵从没有离开过灵界、你的核心意识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能量意识流一般,一切都是层层衍生出来的梦境套叠而成。

时间

借助对时间是单向均速不可逆的假想,人类建立了自己的认知体系。当然这种假想在百年前我们就知道是错的,不过为维系社会的认知稳定,今天的孩子还在系统地学习着上个世纪已经证伪的“科学”认知体系,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懂科学不迷信的“人”,而把自己的意识、灵魂、直觉、洞见扼杀。我们自以为事件的发生是有先后次序和因果关联的,可以按过去——现在——未来之序列得以规划和确定。在闵考斯基时空中,时间是除了空间三个维度以外的第四维度,这让人类兴奋地自以为是四维生物而引以为豪。

时间的话题涉及到了多个位面上的七层不同主体视角“同时”立体观察共时性中的不同时空演变过程。

1、肉身载具在时间流中的相对定位与绝对定位,会依据不同的基准参数而各异。

2、载具内的意识作为这个维度实相的观察者,在同维度不同时间流内、不同维度相同时间流内、不同频段不同时间流内、同频的不同时间流内,其具体体验到的时间变化都是不同的,没有绝对的标准时间与流程可言。在不同密度与频率的空间中,原子内部的震荡衰变周期也会有相应的改变。(参见本地泡的知识点)

当时间变成了一个飘忽的、可变的、不确定的背景参数时,我们很多的理念上的排序将随之瓦解而成为笑话,更别说星球周期性互动或物质聚散常理和生命的生灭规律。

基于意识认知的聚焦点不同,可分为肉身我与思想我和意识我,还有本我。比如《阿凡达》的男主:残废是肉身我,英雄是思想我,在两者间游弋的是意识我,而观看电影让其从万种可能中坍缩成这部影片,看电影的是观察者,就是本我。电影里两个肉身与一个自我意识,加上观影者、演绎者、幕后的制作者和身为编剧的作家,哪个是我呢?七个我在不同的时间流速中,哪个作为标准呢?

当时间的流速与流向各异、间隔长短不同、趋向与节奏都不是定数时,下一刻是几点呢?

肉身载具穿越时空到达的地点,都是同意识频率的、同一个虚拟故事的不同时空布景。

意识自我穿越时空时,会依据自身认知的开放程度而体验到不同意识频率生成的不同频率世界中的虚拟故事。

当“身与意”经历时空的交错时,其经历的一切都是“环”中提供的映射感官体验,是灵界时空虚拟实相系统的映射和克隆。灵界中的时间流因场域的不同而各自不同,而其衍生出来的次级副本里的时间起点与流速又各有不同,导致时间对灵界中意识个体行为的影响要更复杂多变。灵体在不同的灵界时间流里进进出出,同时又在阳间的不同时空里交叉往复。灵界的灵体是意识的容器。在灵界里的意识可被细分为实体灵体与虚体意识体,其差别在于是否有某种形态的形状。

当把主视角抬升到虚空法界的意识流中时,灵界只是其意识幻化出的一套类本源机制的简易系统。宏观本源的意识流从两极而出形成对流,因对冲引发庞大的乱流区,那里的时间更为纷杂诡异,被称为红区。在那个区域里,时间、空间都被撕扯成不规律的碎片。

一个独立的本源意识碎片会经历本源的宏观时间流与其周边的时间乱流。其意识利用开创或进驻某思想空间(灵界)与其它意识碎片进行必要的互动。进入谁设立的空间就需要遵循其空间里的既定时间规则(一个意识体可同时进驻多个不同的灵界空间),每个空间都有自己的时”速”。 

副本

单人副本:可以用来重复体验某一时代,并按自己的需要修改、定制整个历史流程与人物角色关系。

小组副本:多个小组成员要有一个基础的共同的目标,而相互成为彼此的助缘(贵人或“恶”人),相互要提供必要的戏剧冲突性,演绎出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特性。在这样的剧本里需要自我束缚与自我牺牲,以便剧情顺利展开。

公共副本里必须遵循世界大事件的事件流程——自己可以随便折腾,但时代的车轮不会为谁驻足不前,个人无法改变世界事件的发生与演进。

虽然三个副本都是时空影像资料的虚拟投影,属于幻梦一场,但个体对世界的变革产生的能动性影响是有所差异的。一个进入副本后的意识体,可以依据自身或高我的需要,在同一时代背景、相同主视角的前提下,在不同的故事线中进行切换。切换分为水平切换——即选择不同的故事选项,与垂直切换——即不同的意识认知改变。变更灵魂意识频率,由频率牵引着进入相应实相体系,对应也就体验不同的故事走向。每次改变都是微小的以帧为单位的。当改变巨大时可以感觉到时空中的事物出现顿挫的重复,具体内容我们在下一章里会展开。

对时间的思考

在一个没有任何参照物的纯粹虚空中,对于一个不生不灭的意识,“时间”对于你来说是什么呢? 

当空间中充斥着紊乱的、不确定的、多变的力场时,不同流向、不同流速的时间场域好像碎纸机里的纸屑一般,这时“时间”又是什么呢?

当你可以随意进出任意空间上的任意时序时,做到了“如来”后,时间就真的什么都不是了。

所以在高灵的眼中压根儿就没有时间这个观念。当你问一个高灵,某件事情什么时候会发生时,它只能告诉你它会发生,因为它就在那历史线程中摆着呢。

当你追问具体什么时候会发生时,高灵却真的说不出来那个具体的时间点,因为有太多的可能性可以导致你并没有进入那个频率维度的故事线中、在你的时间线上不能遭遇那个时间点上的那个故事情节。必然的历史大事件都是注定的,但是在不同频率维度的世界里,事件的发生与结束时间导致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你的认知频率是怎样的,你就进入与经历与你同频的那个世界中的那个故事事件版本。不同版本中激活事件的时间点是飘忽不定的。

就好比桌上有一百粒念珠,你要把它们串联成一个项链。项链要用到60粒念珠。这一百粒念珠里有20粒红色的、20粒蓝色的、60粒白色的。项链的前12粒珠子有一个指定的花色小样,你必须先依此完成它。之后你如何串接它们、以怎样的顺序,依照你自己的喜好。

你不可以自己去拿那些念珠,你需要用目光关注其中的某一个,助手会按他所领会到的“你的意图”递给你一枚念珠。递过来的珠子你无法退换。

珠子的颜色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由你赋予它们意义:你拿到珠子后,把白色定义成无聊或无染,把红色定义成血腥或喜庆,把蓝色定义成冷漠或平静。

你的关注决定你经历什么,你的诠释决定你感受什么。珠子是宿命中必将遭遇的所有可能性事件,你的自由意识决定了触发哪些与什么时候,你的意识决定了你如何诠释自己一生中的遭遇,你诠释它们的方式与能力就反映出了你的智慧与认知水平。改变自我认知的目的就在于改变关注点与变更诠释事物的二分心。

【后注】

长久以来,时间一直是宗教、哲学及科学领域的柱梁。学者们都已经知道时间是变量而非常量、时空是混沌的而非有序的,但尚且无法为时间找到一个可以适用于各领域、具有一致性且又不循环的定义。我们感知事物变迁的速度、身体的成长与衰老、万物的生灭都依托在时间认知上。当民众得知时间是被力场左右、时间与空间秩序其实都是同时存在的这一事实后,宿命的轨迹、累世的记忆会让科学与宗教两座人文高塔瞬间崩塌,人文将从眼前的苟且转变成内在觉知与智慧的探求。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的大佬们将因此失去权威与谎言的依托。这就是世纪之争的核心,极端利己的权利与欲望VS利他共赢的融通与智慧。

其表现形式将会是:人工智能VS灵魂觉醒。人类是交托出自己的自由意识、一切言听计从于聪慧无误的机器;还是强化自由意识、把目光从外界内敛到内心,从宇宙深处寻求亿万年累计下来的宇宙公民们的集体潜意识连接,直接意识下载高等文明的经验与科技。

人类作为灵魂的载具,提供了灵魂修炼与历经的场地。当人类选择了无脑生活后,这个物种继续存续下去的意义也就不大了,地球将准备孕育下一批文明的挑战。这不是预言,两种分支都已经发生过,都平行地摆放在那里。每个人将用自己的行动来为自己投票:你渴望进入哪个实相中体验。没有什么拯救地球、挽救人类,再说一次:你生活在历史剧中,你做出的选择将引领自己进入不同的既定剧情分支中。

那要怎么选呢?拒绝一切电子产品吗?去谋杀高科技公司的科学家吗?都不是。

你每天的时间是怎么分配?多少用来刷手机与电脑上的无脑娱乐?多少用来探究与融炼自己的内在觉知和心智水平?多少用来进行物质享受和图谋着物质享受?多少用来关注与思考人生的启迪?你在反思时、总结经验时,关注的是什么呢?是改变与惩罚别人、还是完善与拓展自己呢?你渴望着的是如何获取更多利益呢?还是怎么奉献滋养这个世界呢?你更关注手机的换代信息还是智者的古今书卷?是末日的预言还是扬升的希望? 

每天你都在为自己的“未来”投票,每天你都有可能做出改变。当然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时代在剧烈的震荡中,希望你能有资格拿到你渴望的方舟船票。

下一章: 幕后程序与出生前规划大厅

{{list.item}}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