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神求佛乞平安,咏经念咒修功德。
三拜九叩金石像,闭眼方知当返观。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就在萌茗挺着肚子为生计强装笑颜时,在小镇另一端的老教堂里,明神父被人喊到了教堂门口。
只见一个穿着藏红色披肩、头戴黄色大鸡冠的奇怪东方人,站在教堂门外好奇地打量着四周的彩绘与雕塑。这东方人看见明神父走来,立刻很热情地打招呼,并简短地介绍了自己的来意。他说想要在这个小镇里建一个东方文化的禅修馆,来此想了解此地故有宗教社团对此的态度。

明冥自己对其它宗教其实并不反感,甚至可以说有些好奇。
他并不觉得这是一种对当地有限资源的竞争,相反,他很渴望接触与理解不同宗教体系内的信仰与逻辑,因为自己手中的圣经这六年读下来后,总觉得越发地感到困惑。
在神学院中,老教授教导学生们:宗教的本质是连接,是心与意的链接,是个体与群体的链接,是人与神的链接;而神职人员就是要来充当这三类链接的枢纽,成为罪与罚、爱与悲悯的具体执行者,成为教会发展的根须,把各地的资源吸纳上来,供教廷使用。
神职人员教导民众们:上帝爱人们,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
然而,如果人们不虔诚地崇拜他,不听从他的教诲,做了令他不悦的事,上帝会发怒,并通过自然灾害、瘟疫、战火等方式进行惩罚,连妇孺、鸡犬都不放过。
《圣经》中的基督曾明确告诫信徒,表明他来世上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人们彼此相爱。《马太福音》第10章中,耶稣讲述了许多重要的教义,提到:
第32-33节:“凡在人面前认我的,我在天父面前也必认他;
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天父面前也必不认他。”
第34-36节:“你们不要以为我来是让地上得太平的。我来不是为了和平,而是带来分裂。我要使人与父母疏远,与妻儿、公婆反目,人的仇敌将是自己的家人。”
第37-39节:“凡爱父母胜过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因爱儿女而无法跟随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不背起十字架跟随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珍惜生命的,将要失去生命;为我丧失生命的,将得到复生。
第40-42节:“接待我的门徒,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因先知的名接待先知,会得到先知的报答;
因义人的名接待义人,会得到义人的赏赐。无论何人因我的名接待门徒,哪怕只是给一杯水,这人也必得赏赐。”耶稣还告诫信徒们:“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善待恨你们的人,赦免那些亏欠你们的人。当你们做到这些时,你们会获得福报。”明冥对圣经中的每一个经典都相当熟悉,但他总认为,上帝作为一个无所不能、全知全觉、且洞彻古今未来的神,应该是一个有大城府的智者。可在经典中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就是立规矩和萝卜大棒这样简单的手段,把自己没培养好的孩子们都抹杀了,把不听话的孩子都抹杀了,把有独立思想意见不统一的孩子们也都抹杀了。然后又巧安排耶稣被杀,三天后,好让其成为悲剧英雄。
明冥想:如果这是自己的父亲,自己会是感觉庆幸还是无奈呢?如果一个孩子可以选择父亲,有多少人愿意当他的孩子呢?或许过去孩子们确实没的选,可是现在不同了。
如果他确实是无所不知且纵观古今未来的存在,那他就不应该把自己的教育疏忽与失败归咎给孩子们,然后犹如开完家长会后酗酒愤怒的父亲那样,用粗暴的方式臭揍孩子一顿,把自己多年无暇顾及家庭的愧疚感,都一股脑地宣泄给自己的孩子们。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性情和心智,让明冥只敬畏而不敬仰,且不敢苟同。
明冥总觉得,在信仰中应该有些比这更深刻的东西,有些确实值得人们用一生去追寻的东西。可是那到底应该是什么,或说那到底是什么,自己却没有一点头绪。
明冥从小是个孤儿,他很羡慕那些有父母兄弟的同龄人,渴望被关注、被呵护、被在意、被宠溺。他想要有个成熟睿智的父亲,领着自己的手去探索与闯荡,告诉自己许多这个世界的秘密,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回护自己、支撑自己、鼓励自己。
明冥有很深的心理创伤,因为在学校时,其他熊孩子会嘲笑他是没有父母的野种。他知道自己的妈妈是未婚先孕,死于早产,所以他对自己的妈妈其实没有什么感情可言,甚至有些怨恨——恨她未婚先孕把自己带到这个世间又撒手不管,让自己也没有父亲。
因此在看到圣经《路加福音》时,“耶稣的母亲和弟兄来到他那里,可是由于人多,不能靠近他。有人告诉耶稣说:“你母亲和弟兄站在外面,想要见你。”耶稣回答他们,说:“他们不是我的母亲和弟兄,那些听神的话语而遵行的人才是。”(8:19-21)明冥曾经试想过自己就是耶稣,在出生前展开与上帝的对话——上帝会怎么和自己交代此行的任务呢?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局让自己经历呢?
或许上帝会说:
“我唯一的孩子,你是我的一部分,你看地上的众人在变着花样地相互屠戮,纷争不断,还搞出一大堆金银铜铁木的神像祭拜偶像,凡是我明确禁止的他们都在干。我用洪水洗地、用瘟疫杀死全境的长子、用火山淹没整个城市、用刀兵灭绝一个个国家,也无法让他们幡然醒悟,放弃迷信。
我与人类立约,遵守我的十诫,就不再用水灾、火灾、地震、瘟疫收割生命,彩虹就是我誓言的见证。可这些人谁还记得十诫是什么呢?
不可有别的神像。不可雕刻偶像崇拜。不可妄称上帝的名。
守安息日,为上帝圣日。
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人的财物。
你看看那些假的牧者与先知,借我的名,树立起一个个雕塑偶像,把人们引入跪拜祈福的歧途,借此贪墨他人财物,做假见证说奇巧之事,蛊惑人心搞崇拜外求。
我要你去,出生在那地上,然后被我安排好的人出卖,被我安排好的人审判,被我安排好的人杀死,再按照我的安排,三日后复活重生,回到我的身边。这样他们就会在今后传扬你的奇迹、复述你的话语、感恩你的牺牲、赞叹你的复活。
别担心,孩子,这事对你没有任何危险,我都安排好了,在你人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前,我都会暗中提前告诉你下一步的剧本走向、谁是你的助缘人,你只要负责走完这流程就好。
肉身的死亡对于你来说不构成任何的威胁,你知道的,人们只能伤害你角色的皮囊,却无论如何都杀不死你,更伤害不了你的灵魂与意识。
只有一点你需要在意与当心:你此行的任务是警醒人们皈依真理真知,但你因界面所限也会在入胎后失忆,所以你一定要记住去了后,千万别太当真就好。”

每次如此遐想连篇时,明冥会自嘲:对于像自己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此生就是自己的全部。用尽一切赌一个明天,说实在的他不敢。或许是从小拥有的实在不多,他总觉得自己没有多少本钱,输不起。
而之所以选择了神学院,只是因为觉得这是一条捷径——对自己来说,这意味着起步容易,竞争少,和一辈子毫无悬念的铁饭碗,日子能过得相对轻松。至于不能娶妻,这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又没说不许有女人,也没说只能有一个女人。
自己当的是神父又不是和尚,对自己来说这只是一个职业而非信仰。
毕竟自己不是耶稣,耶稣拿着剧透的剧本来演沉浸式情景剧,投胎是保送的,什么都被安排好了,只是走个过场,想要什么神迹开口要就是了——一出生就有东方三王来奉送珠宝,礼物拿到手。在别的孩子还不识字时,作为从小在埃及长大、没上过学的木匠孩子,他就能和当时的主教辩论经典,能言出法随让瞎子复明、瘸子走路、死人复生。然后按剧本英勇就义,在掌声和鲜花中谢幕收场。
明冥很清楚自己的斤两与局限,但渴望更多地了解神与神性的奥秘,总觉得,这世间肯定有比神学院课本更精深的奥义,可是委实不知在哪里能和谁请教这些知见。
这个今天上门来盘道论法的东方僧人,或许知道些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来此肯定是想试探我们的口风与斤两,而我借此机会多了解些东方的信仰体系,好能做出对比。
合一与从众
正在明冥左思右想时,来访的喇嘛率先开口自我介绍说:
“你好啊,年轻的神父,我叫Damion,这里的人们却叫我‘呆萌’。说我是恶魔,对此我很是无语。”明冥注意到他的名字来自古希腊语,意思是“意识联通者”,可惜这个词在罗马教廷东西分裂后,被西罗马刻意地扭曲成了“Demon”(恶魔)。而教会对所有可以直接通灵的人都很仇视,因为这些人会带来不同意识领域中的真相,这些信息会动摇教会精心编写的故事,让教会编撰的圣经看上去像个笑话。
所以罗马教廷就把此类“灵的喉舌”统称为恶魔,并编排出许多故事,利用传说污名化灵界信息的管道,利用布道挑起普通百姓对通灵者的恐慌与畏惧,然后借助民众无知的惶恐,捕杀这些“异端”者,直到教区内的人们彻底遗忘与失传最早真实圣经的内容。
这一绞灭真相的运动持续了至少1500年,直到人们都已遗忘原初的本真,而把公元四世纪由教廷编写的被篡改后的圣经当成了上帝的真言。
这些谎言持续了十六个世纪,直到近年很多公元一世纪的藏书被从各地挖掘出来,人们才慢慢地知道:犹大居然不是叛徒,而是和耶稣一样的角色扮演者,并且来自同一个意识层面;旧约里的内容和新约中的内容,与今天的普世圣经其实大不相同。
想到这里,明冥问这个东方的僧侣:“你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这名字很古老,难怪会被人们误会。”
那喇嘛说:“我在老家时的名字叫‘松赞’,为了和你们交流,我请一个懂外语的上师为我起了这个Damion的名字,可是这名字惹来的麻烦却更多。”明冥说:“你可以叫我明冥,我也有东方的血统,我会叫你松赞。请问你为什么会选择来这样的一个小镇?在你开始传播你们的宗教前,你是否可以或愿意让我了解你们的传承呢?而且我很想知道你们是怎么看我和我的宗教的。”明冥表示希望能和面前的喇嘛认真地探讨各自所学,这种开诚布公且友善包容的态度,让喇嘛放松了下来。喇嘛说:“我不是来和你争夺信众的。可能你不相信,我甚至只要一口饭吃就满足了,我不会去与你们争夺信众手中的金银。所以你我并不会有私人的或团体上的本质冲突。我和你一样,都只是宗教社团中很底层的成员。
我派的上师听说印度教在与日式佛教展开东方宗教市场的扩张竞争,所以想让我先来这里,传扬我们的信仰体系,这就是我来的原因。我不想与谁为敌或展开竞争,我甚至不觉得印度教与日本佛教会对真理的普及产生威胁,我认为所有的知识与见解都各自说出了全然中的部分真相。
自古以来的宗教战争已经流了太多的血,而这死去的人,甚至对宗教的本质与流派毫无概念,这些为了各教派大主教们的私人利益与权力斗争而失去生命的人,其实很可怜也很无知。其实我觉得这样的争论与战争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都毫无益处,所以我想先来主动找你,尝试获得彼此的信任与尊重。”明冥友好地微笑,把对方请入内室详谈,眼睛上下打量着喇嘛身上奇特的装束。
喇嘛笑着说:“我今天特意穿的很传统的庄重法袍,只有在我们辩经时、举行盛大法会时,才会如此的穿戴。很高兴你愿意称呼我家乡的名字,今后你叫我‘松赞大妙’好了。最近我会在这个镇子住上一段时间。在我来到你们国家前,曾很系统地研究过你们的宗教与宗教历史。要知道在我们的藏书馆里,有很多你们神学院里没有的古籍,那些你们教廷以为早就全部焚毁了的古籍。
说句不中听的实话,很可能我比你更了解你们的宗教发展过程。你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是他们想让你知道的所谓真实,可那与真实其实相差甚远。当然我也可以为你讲解我们的知识体系,并告诉你我所知的一切,比如你们的耶稣曾经在我们那里学习了将近十五年,被上师认可后才回到了中东地区。”明冥有些不敢置信地问:“你是说基督三十岁前的那十五年历史你知道?”松赞大妙很肯定地点头说:“是的。他是个很聪明的家伙。
他随商队来到我们在喜马拉雅山西坡的学院学习,并很快掌握了大量心灵技巧。虽然他领悟与习得的东西不到整个知见体系的一半,但在那个年代,那些技巧让他回到中东后,也已经是一个行走着的奇迹了。”
松赞大妙接着说:“你手上的圣经旧约是39卷版吧,但它完整的版本却有54卷,有15卷的内容因不符合教廷自定义的理念标准,在四世纪时让他们删减掉了。这就好像中国人的《道德经》一样,五千来字的经文却被改了七百多字,人们用这样的经典学习真知,是不可能了解真相的。
再说新约27卷更是离谱,最初每个使徒都在写属于自己的回忆录,加上他们间往来的信件一共是一百多个文献,其中最可信的都出自耶稣遇难后的二十年内即公元60年前的手稿,那包括耶稣亲兄弟写的回忆录和犹大写的回忆录、耶稣女友写的回忆录,当然还有马太的回忆录。要知道当时跟随基督的门徒中,会读写的其实没两个。他们都是贫苦的犹太人,其中雅阁与约翰都是打鱼的,哪里有能力读写。
这些初期的门徒被叫做以便尼(Ebionite),意思是贫穷的犹太人。你的圣经中,不该出现的文字被添加了进去,而最真实的部分却都被剔除了出去。你知道当时教廷筛选哪些文字可以入册的标准是什么吗?”明冥迷茫地摇头。
松赞大妙说:“公元四世纪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创建了无比庞大的罗马帝国,但境内的宗教信仰复杂且林立,这些被征服的欧洲小国和地中海小国们,虽然政体被解散了,但依托一个个不同的本地宗教凝聚人心,对抗大一统帝国,随时会让止歇下来的战争再次烽火燎原。
于是君士坦丁决定启用基督教一统疆域,在民间彻底扼杀与替代各个纷杂的宗教团体,结束罗马境内多神教的状况,让希腊地中海神话体系、埃及神话体系、苏美尔神话体系、亚述神话体系都被湮灭在大一统的基督教一神论中。
当然基督教也不能保留原有的东西,包括其前身犹太教,也需要做出重大的改变,让这个犹太人的民族部落性宗教更加普世与符合罗马统治者的要求。于是君士坦丁任用了来自西班牙科尔多瓦的主教奥西俄(Osius of Corduba),作为其宗教顾问之一,参与召开了‘尼西亚公会议’,拟定出了《尼西亚信经》,确立了基督与上帝‘同质’(homoousios)的神学立场,统一教义立场以稳定帝国秩序。不过尼西亚会议并未直接决定圣经的编纂或新约书卷的取舍,那一过程是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
所以你要是想在你手里这本书里找真理,那你就太天真了。
随着罗马合法化基督教后,大量的非犹太异族人开始信仰基督教。随后政治统治者展开对宗教的改革,基督教覆灭成为了天主教——一个在方方面面都与政治和金钱深度合作的官方组织,从那一刻起,西方的宗教信仰从启蒙心智转变成了替统治者安民敛财,帮助统治者维护社会稳定。
当然在中世纪教会做大,庞大到可以左右政治、架空国王、操控政变、刮地三尺的敛财那就是后话了。毕竟一家独大的宗教体系肯定会带来权利欲的无限膨胀,乃至丧失理智。所以东方的皇帝会轮流扶植不同的教派,防止数百年内一家独大,成就不可控的规模。
所以那时的《马太福音》尚未被后世教义统一化的过程所深度影响,那时的玛利亚也还未被正式教义定义为‘童贞女’——这个称谓与教义是在后来逐步确立的。甚至耶稣的兄弟、那位木匠的长子,也可能确实留下了关于耶稣的口述或回忆文本,在某些早期教会群体中被视为重要的资料。当然你也知道,随着教廷日后将玛利亚神圣化、赋予其‘童贞母亲’的地位,耶稣作为有兄弟的形象就不再符合这一神学结构,他兄弟的证言便逐渐淡出正典传统。
随之被排除在外的还有许多其它文本,这也使得现存新约在内容与风格上显得并不完全统一,某些文本之间确实存在矛盾或相互张力。那些署名使徒的福音书,其中有一些极可能是后来的门徒或团体以使徒之名所写,带有不同的神学立场与目的。”明冥说:“我知道在那个时期,教会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甚至有像马吉安派这样的极端分支试图重写传统。他所提出的《马吉安福音》删去了所有与犹太教传统相关的部分,强调恩典与保罗的教义,因此被当时的主流教会定为异端。但在那个争夺教义正统的时期,耶稣三十岁以前的许多生活细节确实被新约忽略甚至刻意省略了。
你能告诉我,那段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在那之前的真相,你们是如何记载与理解的?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在你们看来,宗教信仰到底是什么?它应该成为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