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影评:《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梦空细雨观影会20221113
《西线无战事》(英语: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是2022年新近上映的德国史诗战争片,改编自1929年雷马克创作的同名小说。
故事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德国普通市井男孩“保罗·鲍默”在体制教育的洗脑下成为狂热的民族主义者,渴望在战场上通过杀人而成为民族英雄。当梦破灭,他认清自己与同伴们不过是统治者政治角力游戏的炮灰,可是年轻的生命甚至心灵已经支离破碎,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在时代洪流中,化为狂徒游戏中无足轻重的齑粉。
旧版的《西线无战事》于1930年首映,获得了四项奥斯卡奖提名,拿下了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奖的战争题材电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或欧战,战争由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止,持续了四年。这场发生在欧洲的大战,从本质上是一场无可避免的政治“误会”。是欧洲各个小国间地缘政治相互角力的结果。
法国作为欧陆上的强国,却有一系列很挫败的历史记录:它的海权被周边国家压迫得毫无尊严,而陆权上也没有发展空间,历史上不时被渴望扩张的英德表兄弟们挤压。它几次想从西班牙抢些地盘,还没能得手。欧洲各国通过相互联姻,结盟形成了彼此牵制的利益同盟,这是战争发酵与扩散的主要原因。
自古以来,作为统治者的君王,自幼被教诲:好的领袖要想青史留名、被颂扬,都需要增加人口、开疆拓土;而被诟病指责的多是因为在任期间丧权辱国、民生凋敝。所以生育人口、增加国力、侵占他国、扩充版图,就成为各国领袖每日心心念念的政绩。而在欧洲这不大的地域里,大大小小拥挤着十多个国家,它们彼此相互制衡,形成动态平衡。但这平衡随着各国人口的累积,慢慢地变得脆弱,甚至经不起蝴蝶的一次振翅。
就好像很多家庭内部吵架乃至动手打架,最后撕破脸离婚的导火索都是毫不起眼的琐碎小事,事发后经由闺蜜们的劝说、家人的怂恿,让问题升级到家里谁说了算的主导权之争。面子上的僵持最后发展到两败俱伤,如果没有一方先放下姿态低头认怂,就无法化解对峙中的相互伤害。
其实这些被显化出来、能拿到台面上说的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在看似错综复杂的问题背后,隐藏着各自长期被压抑下来的不甘与如果——双方都渴望通过在火花乍现的时刻,选择冲突与抗争,来创造机会,改变现有的格局状态,进而获取到对自身日后发展更有利的外在环境。
当然,你可以选择何时与如何打开这潘多拉的盒子,但却不知如何与何时才能结束这一闹剧。
我们都知道一战的结果是德国战败,众列强落井下石,想要一举永久性地掏空德国的国力,彻底地瓜分与压榨出德国未来的每一滴血汗。这一行为导致德国人民在之后的二十年内长期生活在非常艰辛的环境里。积累的民愤在新一代男性成年人口数量够发动战争后,集中爆发了出来。
1939年9月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地缘文化的相互隔绝与利益对立。当经济民生处于崩溃的边缘时,民怨沸腾,要不饿死要不战死成为二选。失去生存资源、渴望变革的群体意识,与既得利益者们渴望维持现状的群体意识发生物理碰撞。
对于政客来说,贫苦基层百姓的数量一旦超过社会自然资源能供养的上限后,一定会发生民不聊生的现象,渴望生存下去的民众慢慢地蓄积民怨。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谁都懂。历史上利用民愤,快速成就一个新的政治利益集团,推翻现有的既得利益者,重新分配社会资源,通过战火让人口迅速降低到一个合理的范围,缓解内在生存压力,实现周期性的社会自然动态生态平衡,是除了大天灾、大瘟疫外另一种认为可控的社会结构调整机制。战争持续的时长往往与区域内成年男性人口超额的数量成正比。
可见战争的本质永远和团体间的利益得失有关,而战争的时长与规模与人口基数有关。
在二战后,各国认识到区域间的政治猜忌与民族间的生存空间对立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不想全球毁于三战,需要全球一体化,相互依存共赢,欧洲形成统一体,消除国界,民族交融;让小团体间的利益相互关联起来,形成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
但在美国美金超发后,为了美国自身的金融安全,现在全球化已经在疫情中瓦解,欧盟因俄乌地域纷争而导致能源危机,欧元体系与欧洲各国的内部民生都陷入到空前的动荡中。民愤、金融压力、彼此猜忌、相互暗算,种种能诱发大规模冲突的因素在快速地聚拢。而某些既得利益国通过收割战争财富,收割欧元价值,快速完成资本吸纳,并主导着战争进一步有序地发酵扩大。
我知道,看到这篇文字的人,多数对这两周持续讨论的战争题材已经有饱和感了。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些电影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对于我来说,每天身边都有因战争流离失所的乌克兰妇女与儿童徘徊在街头。她们度日艰难的同时,每天都担心自家的男人,父亲、丈夫、儿子,被抓去当炮灰;担心下一秒就接到手机短信——被强行送往前线的男人永远回不来了。
我看到高速路上,战备物资的军车一辆接一辆,望不到头地驶向东方;空中不时战机隆隆,呼啸往返;很多青年男孩渴望像打游戏一样亲自奔赴战场,拿起真枪成为英雄。
另一方面,货币在快速贬值,物价飞升,贷款利息一年里成倍翻长,许多公司企业像多米诺骨牌般地连环倒闭,大量裁员,或大幅降低薪金。
而医院在抓紧配置分发防核子尘埃辐射病的碘化钾,发放到各个社区。
暗潮涌动下,一场局部战争是否会在大国政治博弈的游戏下,在资本货币战争的推波助澜下,演变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呢?
下面来看一下电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政府开动宣传机器,号召青年走上战场,去法国的领土上“保卫祖国”。满腔热血的学生兵们渴望占领巴黎,在政治舆论的忽悠下纷纷走上战场。等发现战争的残酷与所谓的英雄和他们想象中的军旅生活、街道儿戏全然不同时,为时已晚——一旦进入到国家机器的体系内,个体的生命与人权就都只是政治角力棋盘上的棋子。
对比1930版电影中的情景:
主角保罗在一次战斗中被迫藏身于一个弹坑之中,结果突然闯入一名法国士兵。保罗先是用匕首搏斗,刺中了法国士兵。然而,因为未伤到要害,法国士兵并没有马上死去。保罗本想将其枪毙,可是由于良心发现而犹豫起来。在经过一段内心的挣扎之后,他扶起法国士兵的头颅,替他包扎并不断安慰他。不过,由于失血过多,法国士兵还是在第二天断了气。
战争进行了几年,同班同学一个接一个地战死。原本的新兵保罗如今已经成为连长,新一批的学生兵又被送至他的连。在他写完书信,检查完士兵们的状况后,突然发现一只蝴蝶,就在他伸手想要抓那只蝴蝶时,一声枪响结束了他的生命。
对比2022与1930年的电影封面海报,你会发现主角的眼神与面部表情发生了变化。这反映出百年里人们思想认知上的变化。
一战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一次坐在了相同的火药桶上,看着导火索刺啦啦地燃烧着,地缘政治陷入相互猜疑与决裂,民怨沸腾,各国扩军,身边的男人一个个被应招入伍。
我今天不想对影片的内容过多地论述什么,只想请大家思考一个直接又简单的问题:
如果明天你收到了国家的强制入伍动员令,不去参战会被舆论嘲笑、他人指责,甚至关监狱五年徒刑,你要怎么办呢?
三部电影,《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血战钢锯岭》、《西线无战事》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描写了百姓眼中的战争、军人眼中的战争、步入战场后救人者的战争与杀戮者的战争。
灵魂就是在各种对等体验中汲取到认知。没有所谓的罪与罚,不同的选择让多元性重复地被展现出来,而透过生命中的种种故事我们获得必要的心灵启迪。
在影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有:
片头校长煽情忽悠时的激亢、弹坑中下意识自保相互厮杀时的惶恐、神魂良知觉醒后的愧疚、农民儿子为了一只大鹅追杀大兵时的愤怒、战友因不想面对残缺身体而选择自杀时的无奈、停战前一秒为了将军个人荣誉感而毫无意义死去的迷茫。最后他走向了光,走向了充满光的洞口。
一个灵魂为什么会选择来体验战争年代与成为战士呢?
其实从战场上走过来的人,没有赢家,不管是死在炮火下还是带着噩梦回到家里,心中一生都无法抹除战场留下的神魂烙印。这刻骨铭心的反思对灵魂的成长是有助益的,经历过战争或在战火下失去了至亲的人,会知道争斗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只会带来更多更大的烦恼,无论输赢都要面对挥之不去的良知煎熬。
在佛教中有六道之说,很多人以为这六位面,指的是真实的天人、畜生、恶鬼。其实六道就立体地交织在我们的生活中:
有些人活得像禽兽一样,有些人活得跟牲口一样,有些人则过着饿鬼般的日子;更有甚者,在内卷中好勇斗狠、心机算尽,活成阿修罗,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修罗地狱……
过好日子、天生富二代的就是福报了吗?非也。当知时运有限,自有对等平衡,在顺风顺水中不知觉悟的富贵人,当福报用尽,山有多高,谷就有多深。对等体验平衡法则,诚不欺人。
修罗地狱不光光是在战场上,商场、情场、赌场、股市,甚至电子游戏里,处处都充斥着以剥夺他人的资源、伤害他人、壮大自己为快乐的行为。这一类行为,是当今人类竞争性社会结构体系认知的主体,继而发展出黑暗森林丛林法则等理念来。总觉得我不害人,就会成为被害者。从小通过动画片、游戏培养相互为利益而不问是非的彼此伤害行为。好像为了自己与自己所在的小临时阵营,二话不说地去伤害别人就能拿到奖励、获得认可、成为焦点、拥有荣誉。
我们的文明与社会导向,有三种可供选择的趋势:利己与内斗、利他与奉献、协作与共赢。你经常关注哪一类的信息、经常强化哪一类的认知、经常重复哪一类的习气,你就会慢慢地不自觉地成为哪一类的神魂,经历哪一类的实相;而群体意识、集体意识就真实地反映出这一面向上的实景。
对抗还是给予,失去还是获取,或许这看似对立的选择中,还隐藏着少有人知的另一条灵魂之路。
耶稣说他要打你左脸就把右脸也给他;
佛陀看见饥饿的鹰虎就割下自己的肉给它们吃;
深夜加油站中,小巷被抢劫时,师傅说:他们更需要“爱”。
回顾中华文明,在这片土地上,有过多少个国家君王,百姓们城头的王旗,赵钱孙李换个不停,国号更是变更不断。百姓的日子依旧是一日三餐,劳作一世,纳税养官,周而复始。各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你来我往,相互交替,彼此融合,然后在文化上、信仰上、人文上,慢慢同化合一。
什么叫领土、国界、民族?这些人文被君主们定义出来的行政边界、利益划分,真的值得用人命来填坑吗?百年将相一世君王,潮起潮落都是孤坟白骨,春秋大梦不过是红尘中锣鼓喧嚣。且问一生为何忙?一世怎么过?为谁把命送?又为何上战场?
百年前英国人管理着印度,非洲被法国殖民,而今日印裔帮英国管家,黑人兄弟在巴黎成为大多数;秦一统,终结数百年六国纷争,车同轨文同字,建立稳固的大中华概念。
一战二战千百万人为捍卫一条细细的红线而丧生,而现在大家成为没有边界的欧盟,使用相同的货币,彼此通婚交流。
从历史的宏观大尺度上看,陆地与海洋上的迁徙来来去去,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各种王朝与意识形态犹如云海浪涛,都只是舞台剧中一时的过客幻影。
朝代更迭,王权易位,民族交融。那誓死捍卫的、那拼命争夺的、那比生命还宝贵的在意,转瞬间就成为政治利益集团间相互交易的弃子。而史书被新权贵一次次地改写,后世只知新朝好,不识旧日主上恩。
细雨 202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