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影评:《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英语:The Father,香港译《爸爸可否不要老》,台湾译《父亲》)是一部2020年的剧情片。影片聚焦在失智症患者的视角,展现了老人眼中的世界与他所经历的与正在历经的种种困扰。

我在这里并不想累述影片的内容,仅仅从一名临床医生和心灵的角度去和大家聊聊老年性失智症。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医学里如果针对某一症状,叫做“什么什么症”;如果是确定性原因,叫做“什么什么病”。

失智症、痴呆症(英语:dementia)语源为拉丁语(de- “远离的”,mens “心智”)

这种疾病在1900年后,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增加而逐渐显著,因为高龄老人比例的增加。在古代也有这样的疾病,普遍认为这是灵魂遗弃了腐朽的肉身而导致的结果。

不要把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认知障碍都理解成老年痴呆(阿兹海默症)。患者丧失心智与记忆的诱因其实很多,其实阿兹海默症患者只占所有痴呆症患者人数的一半,其它常见的种类还包括血管型痴呆症(占25%)、路易氏体痴呆症(占15%)、以及额颞叶型痴呆症、常压型水脑症、帕金森氏症、梅毒、以及库贾氏症等(占10%)。

同一个患者可以同时拥有超过一种诱因的痴呆症,而且这并不少见。6成脑萎缩痴呆症起因于家族遗传,主要是母系家族的遗传,这样的基因改变从小就可以被筛查出来。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痴呆症被视为一种认知障碍,并再依其严重程度分类。痴呆症的诊断通常根据患者的病史,以及经过一系列心理衡鉴与医学影像检查,并搭配抽血检查,来找出可能的病因。

我们今天先聚焦在阿兹海默症上,展开相对详尽的探讨。

首先,当代医学已经明确地知道,其病因是在大脑神经间发生了一种淀粉样病变,导致脑神经间的信号无法相互有效传递,并且信号经常丢失在传递的过程中。

以下用一个最简单通俗的比喻让大家明白,到底脑子里发生了什么事。

每一枚脑神经都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是彼此互联的。相对独立是因为它们彼此间没有真实的无缝连接,并不是串联到一起的,但脑细胞放出的神经凸,又彼此靠近。两者间靠一种媒介物来彼此传递信号,我们可以把这种媒介物想成是一个带有信件的物理信封,当信被阅读后信封应该快速溶解掉。但阿兹海默症溶解这一信封的酶缺少了,导致无法溶解这样的信封残余,日久天长就形成了大量的残存堆积,最终彻底地堵死了脑细胞间的信息传导通路。

发病比例与病因猜想

主要发病年龄是45到百岁之间,65到75岁间患者比例最大。因为高龄人口少,过早发病的也少,从一期发展到末期一般需要15年的时间,而1期、2期患者很少就医。谁对一个50岁的人说他脑子有病,他就跟谁急。

男女发病比例不一,男性发病率1:11,女性发病率1:6。这有两种原因:第一,女性普遍统计上占比更大;第二,女性饮食结构与男性的差别。最后我们会给出答案。

男性阿兹海默症患者可以发病但不遗传,女性患者可以呈现家族性遗传发病倾向。现在医学研究发现,发病人口分布与血型有关,AB型血患者发病最多,因为体内消脂酶天生较少,另一种研究表明发病比例与父母出生地的纬度有关。

统计学报告发现低纬度地区发病比例高,高纬度的低,北极地区极少发病。这一分布最初猜想与饮食结构有关,因为长期食用动物脂肪的人,体内基因与素食者不同,溶脂能力更强。孕前与孕期吃素的女性,孩子体内的溶脂酶比例较少,导致日后高血脂病、心脑血管病、老年痴呆比例大幅上升。几代人持续低脂饮食,基因就会发生改变。

但随后发现,日韩老龄化比其它亚洲国家严重而发病比例却偏低,日韩人群饮食油脂类并不丰富。所以报告作出了修正,纯素食主义者被列为高危人群,并且在生育前长期素食、几代人素食会增加发病概率。

老龄化社会确实增加患病的人数,但综合全球数据发现这没有绝对的必然相关性。

近年来发病年龄逐渐降低,之前医学界认为这个疾病与教育水平和脑开发程度有关系。原来就笨的人、没怎么上学的人发病更多。后来发现诺贝尔奖得主、前各个政要也都在发病,这一假说被推翻。后来又说与烟酒、睡眠、焦虑有关,但这一假说也被大量的数据给辟谣了。

预后与治疗

在针对这一问题的医学研究中,近年陆续推出了多款临床靶向药物,来消融这些脑细胞间的垃圾残存。可是发现患者服用药物后,并没有明显的大幅度好转,只是症状恶化的速度在统计学上有所放缓。当然,如果不吃这些药物,患者病情恶化的速度也并没有一个真切可信的必然指数,所以是否药物起到了宣传中的减缓病情发展的作用,还是只是给家属一个安慰并掏空老人家的钱包,还存疑问。

我在这里不想引用大量的专业医学论文,我知道现在公开的指导方向有哪些,那些确实是养生的好建议,但与具体本疾病没有必然的直接关系。

误解

话说回来,现在常见可以导致思维迟缓的常见病有:额颞叶型痴呆、帕金森综合征、路易氏体痴呆症、亨廷顿舞蹈症、血管性痴呆症、药源性痴呆症和阿兹海默症。发现老年人反应与记忆力出现问题时,需要先准确确诊,别把什么都往老年痴呆这一个筐子里放。

老年性失智,主要表现为:

1.记忆力减退,反复说一件事。

2.无法逻辑地制定计划,也不能理解计划间的逻辑性顺序。

3.忘记日常熟悉的人事物名称,对数字的序列性无法排序。

4.丧失对时间和地点的持续锚定性认知。意识穿插在多个时空结构中。

5.出现幻听与幻视,与普通人看不见的人物交谈互动,看见早已消失了的建筑或物品。

6.叫错人名、认错人,对自己是谁、自己曾经的父母和伴侣有错乱的记忆。

7.不认字,失去书写能力。

8.乱放东西,转手就忘。

9.拒绝参加社交活动,怕接触陌生人,有不安全感。

10.情绪化波动强烈,有被迫害妄想,并且疑心病很重。

治疗:

早期一般不被重视,也很难发现。患者多数拒绝承认自己脑子有病,并且不认为这是严重的问题。

黄金治疗期、也是唯一可以产生疗效的窗口期是初期。最简单的自我诊断方式:在白纸上画出一个钟表来,并标明1到12的位置。这时患者的记忆力还没有明显的问题,但内在思想逻辑、脑内构图能力、表达逻辑性开始下降——人名经常记不清,老歌、老电影叫不出名字;有印象但说不出具体名词;表达有停顿,表达中借用大量的修饰词来为自己争取组织语言的时间;反复地说自己年轻时的几件事,每次都很认真地从头说,不记得自己说过了。

一般这一阶段会持续6年。如果患者在此期间,获得有效的医疗指导,可以大幅度延缓进入中期的过程。

这就是最早就医的阶段,这时可以有效地拖延发病的情况,通过认知锻炼和一些药物治疗可以延缓疾病发作的速度,增加几年相对清醒的时间。之后任何治疗的手段基本都属于对家属的安慰。

当前随着失智症患者越来越多,针对这一人群的产业链逐步兴起,从早期诊断,到早期治疗,到中晚期看护陪伴,一般照顾一名失智症老人每年的费用是19万。而这样的老人生存寿命并不受影响,多数死于照顾不周的意外事故。

在失智的早期,如果老人没有及时把自己名下的财产做有效的处置,当患者进入思维混乱期后,将彻底失去对自己财产的分配处置权。患者会忘掉银行密码,忘掉有存款或胡说存款的品种、金额与所在银行。并且失智症患者也失去了处置自己财产的权利,无法授权子女或他人处理自己的财产,因为不能证明那是出于本人清晰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的遗嘱也是无效的。

这导致老人有钱却无法有效地运用在治疗和养老上,这时的老人已经不认子女,不记得密码,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但又没死。家人想要照顾这样的老人,但很快子女可以调配的现金流就会被掏空。这样的老人因为痴呆,会乱跑,需要有人24小时贴身监护。患者没事,一会儿睡一觉;而看护者一旦睡过去,就会有可能面对家里失火或老人走失、自残等问题。

随着临床上对这一疾病认知的逐步累积,过往各种对病因的猜想被逐一否定,最后所有的可疑焦点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素食导致基因变异,化解脑间质内残留物的能力大幅下降,引发脑残。

2.在生育前长期素食导致子女匮乏处理脂性物质的能力,匮乏溶脂酶的基因表达,导致遗传性变异发生。

3.经常食用人工化合成的反式脂肪酸。这种口感与质地极其类似天然脂类的化合物,却是身体无法代谢又无法识别的新东西。体内没有那种先天的生物酶对它有高效安全处理的能力。而反式脂肪酸每天的吸收导致体内的生化酶与脂结构变异,直接诱发溶脂酶工作异常。

在高纬度地区人们更多食用动物脂肪,所以很少患有老年痴呆。而在低纬度热带,甜食、糕点、冰激凌、快餐、复合植物油、小零食、廉价食品被更广泛地日常食用,这是导致统计学上热带与亚热带患者明显增多的原因,也是近20年来,患者人数直线上升的原因。在反式脂肪酸管理严苛的国家,明显可见老年人患病比例极低。

4.之前我们说过,失智症中阿兹海默症只占五成,另一个大祸害是脑间质过敏性炎症诱发的失智。这是肠漏症的连锁反应,本病与大量长期食用含“麸质”类的食品有关。不能被代谢掉的麸质会引发全身关节肌肉疼痛、脑内无菌性炎症,导致反应迟缓甚至痴呆。

麸质广泛地存在于精制面食中。如果一个人对面食情有独钟,摄入的麸质超出身体可代谢的计量,那会导致麸质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类疾病表现多样,至少是100多种疾病的主要诱因。它的危害远比我们熟悉的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要高很多,却很少被民众认知到。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共同点:身体持续存在的慢性炎症状态,症状包括疲劳、肥胖、肌肉或者关节酸痛、腹胀和腹泻,有些人还会出现忧郁等等。

慢性炎症为何会发生?

说起来也非常简单,那就是身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正常组织发生误判。这种误判可以是系统性的,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受到攻击的是全身的正常组织;这种误判也可能是局限性的,受到攻击的自然是特定器官,如桥本甲状腺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等等(此类疾病太多了,不胜枚举)。

麸质,实际是种子里面的一种蛋白质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小麦醇溶蛋白和谷蛋白。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吃到的柔软、蓬松、有嚼劲的面包靠的就是它。面粉上有标号,标号越高,含麸质越多,成型越好看,并附有弹性,卖相好。

除了小麦、大麦和黑麦之外,人造油和植物油也含有麸质。

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今天接触到的麸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多得多!

其原因是对小麦的精加工,去皮后所含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相应增加;转基因使得构成麸质的蛋白质结构更加集中。

麸质之所以对某些人的健康带来危害,从本质上说就是许多人的DNA还没有对麸质的消化做好准备,由于缺乏消化麸质这种蛋白质的酶,或者这种酶的活力不足使得麸质无法充分消化,这自然会使得肠道淋巴细胞高度戒备,并产生抗体,抗体-麸质复合物由此产生。

正常情况之下,免疫系统会清除这些复合物。但假如这种复合物太多,通过血液循环就会沉积于不同器官,导致局部或全身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这自然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另外麸质交叉过敏是最常见的临床问题。它指的是针对一种食物的蛋白质形成的抗体也能去识别另一种食物中的蛋白质,这在麸质尤其常见。这些抗体也可能与乳蛋白(奶类食品多见)、燕麦、啤酒、面包酵母、速溶咖啡、高粱、小米、玉米、土豆这些在其它国家流行的食品,导致相关蛋白质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因为体内没有相应的消化酶,这无疑增加了身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的风险。华人97%对牛奶中的乳糖是不代谢的,喝的越多身体越差。

总结:

当你背离了家乡的故有饮食结构,去拥抱世界美食时,你的身体万千年里累积的消化能力跟不上你的好奇心。舌头上的美味、他国的健康饮食,对你来说就是毒药。

当一个妈妈因为自己的信仰皈依到素食主义时,她却不知道那些素食中含有的物种早就不是千年前农业文明的产物了。而你的脑子、你孩子的脑子是由蛋白质和血脂合成的,不是转基因植物或人造脂肪合成的。

花絮与匪夷所思的临床报告

说完当代医学,再说说一些花边趣事。

在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失智症患者在进入深度催眠态后,犹如换了一个人,沟通流畅、条理清晰,记忆力惊人地好。心理医生可以与患者进行无障碍的、逻辑清晰的有效理性沟通。

在这类临床报告中,患者普遍表示,重复的、乏味的生活让他们感到厌倦,而无法摆脱肉身的束缚是让他们感到沮丧的事情。多数时候,患者的意识其实并不在这个身体内,而身体仅靠肉身有限的自我意识维持着一种“存在”,为了让子女完成他们渴望的心愿。这种类型的滞留对自己已经毫无价值与意义,没有尊严的活着堪比地狱,而自己的刑期却取决于儿女的爱心。

催眠者问:“当你不在自己身体里时在做什么?”

多数报告中患者回答说:“已经开始经营其它的自我角色,在其它的空间内,这你很难理解,但这是事实。我有多个身体,在不同的故事里同时存在着。我在经营着其它的这些个我,那些我比这个我更有趣些。”

当催眠者问患者“是否有意愿继续所谓的治疗与活下去”时,绝大多数人明确地表示:“这个皮囊折磨与累赘着自己的心灵,且让自己感到痛苦并且很没有尊严地存在着。子女的爱与子女的渴望,让这种痛苦变得遥遥无期。孩子们渴望继续体验照顾他人的乐趣,并从中享受父母健在的欣慰,愿意继续留下这一皮囊供他们自己体验他们渴望经历的孝顺。但他们谁也不想来真的体验我现在正体验的日子,哪怕一个月或一天。不过他们怎么对我,他们的子女也会怎么对他们,到时候他们就会知道:渴望解脱却被孝顺着苟延残喘是多么痛苦的事情了。”

催眠者问:“为什么你会决定经历与展现这样一种疾病与状态呢?”

多数人会感到很疑惑,反问催眠者:“你觉得如果你的意识离开了你的身体,你应该表现得更睿智和清醒吗?我的脑子里被填满了沙子,我不能让我的思想与意识准确持续地锚定在这个空间与时间中。你看我们的对话,我并不是傻了,但我确实无法用这个脑子了。它真的坏了。”

催眠者问:“你觉得认知重建的学习与锻炼对你会有帮助吗?”

“我确实需要更多的脑回路,但很遗憾的是,每一次复杂的思维都会让我脑子形成更多的沙子。”

(题外话,每一次脑神经间的交互都需要使用“信封”,这类患者失去了对信封的消解能力,所以导致脑子越用越不好用的奇怪现象。)

催眠者追问:“你为什么离开自己的身体呢?”

最常见的回答就是:“我渴望经历更富有启迪性的人生经历,而我正在其它平面展开经历。那里我是一个婴儿,那个身体还很小,那边睡觉时我就在这边,但不能经常在这边,因为那边要不时与新的父母互动,并且那边需要我的时间越来越多。”

催眠师问:“如果这里迟迟不能结束这一生命,你怎么两边跑呢?”

回答是:“利用发呆的方式。如果这里不能结束这一角色,那只能让这个我经常陷入发呆或瞌睡的无意识状态,或者那边的那个小家伙表现出嗜睡或发呆,无法沟通的状态。我知道有些家伙很厉害,两边都能同时照顾好,可是我还做不到。那需要强大的意识力与能量同时经营多个我,还不混乱每个角色的记忆。”

催眠师问:“这就是为什么你经常会认错人、叫错名字或想不起来谁是谁的原因吗?你现在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场景与人物吗?”

“哦,是的。你用的词很好,那些傻瓜说我有幻视和幻听,只因为他们既瞎又聋。我在另一个我那里,那里的房子和家人就是和这里的不太一样。你知道的,有些是一样的,有些很不同。他们拥有相似的面向,却有不同的名字与经历。当然,不同的我之间也有不同的经历,有时这个世界中我有这个孩子或孙子,而另一个世界里他并没有出生,或没有和那个谁谁结婚。哦,真的这好乱。尤其是在快速的切换中,我经常搞不清我面前的人物到底来自哪个世界或时间。我知道这听起来就是疯了,现在我学会了沉默,他们不想听见这些,没有人愿意知道这些。

“你知道吗,过于频繁地切换空间会让一个与另一成为套叠。你可以同时看到与听到多个时间与世界里的信息,走过不同空间构成的长廊。这非常容易搞混不同时空中的各个角色与混淆空间里不同人物的故事。”

催眠者问:“同时在几个‘我’中来回切换,不觉得很辛苦吗?”

“那就好像无聊地坐在电视前,不停换台的感觉,只想找到某些能让我引起兴趣的东西来打发时光,每天面对着四面墙发呆,在一脑子浆糊的身体里坐牢才是真实的痛苦。”

催眠者问:“你的儿子请求,如果我们成功地展开接触,让我们问你,银行密码是多少?”

“哈哈,又回到这个问题上了。他们几个轮番地来问我。我是不会告诉他们的,不然他们会用那笔钱,把我继续养在这个笼子里。现在我无法决定自己的人生,我准备了半年的药片,被他们发现没收了。他们绑架了我,把我拘禁在这个身体里,我不会告诉他们那个密码的。”

连接结束了,患者进入昏沉的痴呆状态。

看罢《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爸爸可否不要老》电影,试问:到底是什么或是谁,把我们爱的人困在了时间里、让生命成为一个牢笼、让身体成为囚徒的枷锁?甚至把父母搞成了走不了的滞留灵,持续“活在”被“需要”的执念中?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到了结尾最后一场戏揭晓了所有答案,将视角拉回常见的旁观者处,我们才发现原来男主角Anthony老早就被安置在养老院中,数个月没人问津了。他那些看似错乱的画面,都是养老院中护理与医生的面孔与名字。

这给观众们展现出了一种看似合理的解释,让各种匪夷所思的混乱穿插可以被生活在单一线性时间里的我们理解与认同。本该是线性不可逆的人生,但因为阿兹海默症,导致Anthony一直被困在那几个印象深刻的记忆中,像是与女婿处不好的回忆与医院中讨人厌的医生做重叠。他对被女儿带来这里留在此处这事感到困惑不解,而不断与他人反复提起。

有趣的花絮:

1.傻可以治愈癌症

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患者可以避免癌症的攻击,反之亦然。

临床上发现,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患者没有癌症,而之前有癌症的患者,后来患上失智症后,癌症也就自愈了。这种情况到现在医学还无法解释。有一种猜想认为,患者因为忘了自己是癌症病人,并且那些让他耿耿于怀的事情被“真的”放下了,所以癌症自愈了。

2.记不得打过疫苗就等于没有打过

根据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的定义,「“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是指完全接种3针疫苗的人在接种后14天,仍然被COVID-19感染,并导致重病死亡。阿兹海默症的患者占比极高。认知症患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突破性COVID-19感染率极高。当患者不记得自己有过疫苗注射的经历时,疫苗好像很难发挥临床保护作用。突破性感染后的死亡风险为6.7%,而普通人死亡风险仅为1.3%。

研究人员检查了2020年12月至2021年8月期间接种疫苗的262,847名65岁或以上成年人的匿名电子健康资料,这些人在接种疫苗之前没有感染。

其中,2,764人被诊断出患有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1,244人患有血管性认知症(Vascular Dementia),259人患有路易氏体认知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229人患有额颞叶认知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4,385人患有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研究人员比对了接种疫苗的认知症患者与没有任何先天性障碍的患者发生突破性感染的总体风险,发现接种疫苗的有效率和认知水平有关,相信疫苗有用的人效果最好,认知水平丧失的重症患者发生突破性感染的总体风险最高,阿兹海默症为10.3% 、路易氏体认知症14.3%。这一感染与重症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接种疫苗后的发病率和重症率。

如果患者不相信或不记得自己打过疫苗,哪怕打三针都没用,这让医学工作者感到费解。

与失智症患者沟通的简单技巧

失智症患者,基本可以理解为:三岁的心智,14岁的叛逆,50岁更年期的脾气,加上80岁的辈分。和这样的人沟通需要技巧。

这样的患者生活在混乱的“妄想”中,而且一阵风一阵雨的,情绪化波动明显。

所以照料他们的时候,不要和他们摆事实讲道理或纠正他们显而易见的错误,那样只会让双方进入对抗的状态,甚至导致情绪化的波动。

第一个要点,顺毛驴。认同与陪着做梦,说梦话,顺着说,让他多说,当故事听就好了。患者上午说的下午就不记得了,或换了一个版本,还有可能持续地说,却不记得自己说过了。他当真地说,你当真地听,不用去纠正,自己心里有数就成了。

第二点,只说当下,不要规划。你觉得有序的安排、清晰明了简单的事,对于失智症患者,只有当下。对于超出当下的系列性安排,虽然说,“我知道了,我记得了”,转头就忘了。当患者有什么要求时,尽量答应,不用摆事实讲道理去说办不到与为什么办不到。你说明白了,他也听不明白,听明白了半小时后就忘了,然后这个话题又回到了起点。

第三点,不要对患者发脾气。在我们认知里有因果的时间秩序,但对于患者,每一刻都是独立的当下,他们无法理解你的愤怒与惩罚是因为什么。他们不记得刚吃过的饭也不记得刚闯下的祸,任何惩罚都无法让他们明白或建立一种思维上的因果认知、得到所谓的教训、下次不敢了。所以对待失智症患者,奖励可以激发即刻的配合,而惩罚毫无作用。

推荐阅读:反式脂肪酸与麸质简介 (感谢沐风协助编写)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