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影评:《寻梦环游记》(Coco)
我们把爱给你 没有任何的条件
全世界的人文都需要直面亡灵文化的民俗主题,虽然各地讲究不同,但多少都体现出了一部分“那边”的真实情况。这些看似是都市传说或迷信情怀的东西,或许是来自文人的杜撰、从业者牟利的说法,但确实还有一些,是在万千年的历史里,各个民族中的通灵者们泄漏出来的只言片语。
在各大陆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祭奠文化,但又各有不同。那祭拜逝者、扫墓,是迷信还是自我心灵内在亏缺的弥合呢?今天这部电影借由美洲的特色传统民俗,为我们展现了在它们的信念里,鬼魂们的世界。
整部影片中美洲文化的“热闹”,为一个沉重的题材赋予了很不一样的基调——鲜艳斑斓的色彩、载歌载舞的气氛、滑稽搞笑的桥段,揭露了一场利欲熏心的谋杀,展现了一个小小少年追逐梦想的脚步,见证了他自我实现的“叛逆”历程,在最后,家人们彼此接纳,消融隔阂,把影片推向高潮。
其笔触与风格虽然是儿童剧,但也反映出了一些深刻的意识形态问题。
比如:比活人还要怕“死”的鬼。人生习气与认知习惯构成了不同文化下的不同亡灵世界。建筑风格、人文气息、体系制度,都与亚洲文化或地中海文化的截然不同。
世人多数都知道死后还有一层世界,肉身腐坏后还有灵魂;但鬼魂们、尤其是滞留灵们并不知道,没人祭拜后,自己消失在金光里,之后会发生什么。所以滞留灵、尤其是某些国家与地区的滞留灵们比活人还怕死——怕自我意识的彻底消融,怕失去“我”,觉得没有后人祭拜自己将是很悲催的事情。于是在这样的人文理念下,多生几胎并持续维系大家族的集中生活是非常必要的。他们更多地保持着部族文化的烙印,对走出故有的舒适圈感到恐惧,并极力地压制后代不要逾越了“规矩”。
那么问题来了:当鬼魂“被迫”地被消散时,那个融入到金光中的“遗骸我”是彻底的终结了还是完成了自我的升华呢?
消散后的鬼,没有谁回来告诉大家这个困扰所有鬼魂的问题。鬼魂们还没有濒死体验可以瞥见金光的另一边是天堂还是虚无,没谁知道遗骸消散后会面临什么,所以它们害怕那“致命”的光,也畏惧那能把“人”带走的引导灵,宁愿苟延残喘在不堪中,也不愿走出当下的“舒适圈”,看看自己的内心与灵魂。
鬼魂不是灵魂。人是穿着皮的鬼,鬼是脱了皮的人,灵魂则是那个内在意识我,灵魂与这个角色我不是一回事。当你还认知自己为这个角色时,当你还按照这个角色的身份去思考与攀附亲戚时,你还是角色我,并非是灵魂。
在《早期课》中,珍一度很痛苦自己的流产,结果赛斯告知珍,她的不能生育是因为她内在所是的鲁柏,现在是经历最后一次人生之旅,不能留下“涟漪”。如果有子嗣祭拜、惦念,那就无法达成真正的解脱,也无法脱离轮回。
怕死是因为未知。死鬼还怕死,是因为它们没料到死亡不是终点,而从来没有人告诉过它们,生命并非只有台前的一小段。
有些鬼魂因自己的信念,很享受当滞留灵;而另一些则相当渴望快点解脱,身心已疲惫不堪,却走不脱——家人年年岁岁的羁绊,让其不得安息。就像放风筝一样,不时地拽拽线绳。
最原始的祭奠出于爱与爱的扭曲,之后被政治、宗教、利益社团、盈利组织开始篡改,形成了各地成体系的人文文化活动,进入了“礼教”的范畴。
先说爱
阻拦孩子成为他自己渴望的特长生,是因为“爱”!
孩子不能理解大人们曾经遭受过的教训。这教训成为了家族业力的一部分,是无法碰触也无法直视的伤疤。
孩子渴望达成自我价值的展现与实现,渴望被认同、被欣赏,成为父母的骄傲。这也是爱——自爱与爱的回馈。
为了追寻更广阔的世界,一些人冲破故有格局,但种种原因没能再返回故土,生为他乡客,死时心中满是爱的思念、无奈与愧疚。
当爱失落成扭曲的失望,无法释怀的恨,扎根在心底,长久不能平复。深深的“恨”其实也是爱,只是一种在自我保护下变形了的爱。
爱是滋养,也是牢笼。
以墓园为家或四处游荡的亡灵是可怜的。它们被爱所困,很当真地继续“活”在自己扮演过的角色里。虽然自己的剧情早已落幕,但对角色的认同还持续着,直到有朝一日再也没人陪它玩了,才会黯然退场。
人生不到百年,匆匆太匆匆,必然会留下各种遗憾与误会、愧疚与不甘。
亡灵最常说的感慨:
“世人待我不公,我不甘心啊,如果能重来……”
“那个昧良心的,我才死几年啊,怎么就开始重新过了啊!”
丧葬产业与祭拜文化
丧葬产业从业者搞出了各种穷讲究,好大赚死人钱。从过度的医疗抢救开始,贩卖临终信息,土葬房地产营销,丧葬周边产品配套;话术让儿女家人无法理性消费,设立攀比机制,推广“一墓恒久远,墓碑永流传”;从焚化炉、服装、装盒、盒子、石料、流程、封胶,处处都是商业算计。不花大价钱就是不懂事,不让他们这些奸商赚大钱就是没良心、不孝顺,不把父母节省了大半辈子的钱装入他们的腰包就是没品位、扣门儿。
真不知道此刻在一旁看着的亡灵父母怎么想——自己半辈子省吃俭用省下来的积蓄,都孝敬这些暴利商家了。真的就开心、觉得孩子孝顺自己了吗?
这些厚葬的人文信念,你从来不会在高僧大德那样的明白人那里看到。百年后被开棺盗墓,抛骨四野的就是这些讲究人的下场。 为什么要把墓地搞得那么好呢?其实就是为了准备做滞留灵的,为什么有家不回、有天国不去,在这里守坟,守着枯骨、墓碑、金银饰品,等着逢年过节家人探监呢?
杀人犯在很多国家才二十五年监禁,可是很多人死后把自己来个数百年的监禁,画地为牢。想想有时真觉得它们好冤啊,就因为生前接受一些错误的理念,就给自己判了几个无期,还不用看守,绝不越狱。
皇族权利的血腥更替让名正言顺成为心病,于是祭祖祭天是为了证明自己是顺位。士大夫阶级、门阀联盟间,秉持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理念;同族同宗相互朋党,祭祖成为了同盟的仪式,祠堂保全了彼此根苗的证据链完整。小市民们则在亡灵文化中祈求家长成为助益自己达成阶级跃迁的一种暗箱舞弊工具。
在这一演变的过程中,原本由爱自发的心灵诉求,慢慢地演变成了用礼法维系利益集团稳定性的思想统治工具。
其实最真诚的安魂祝福就是:愿逝者安息,我们都好,勿念。
有人在白事上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动不动就跑墓地里说“我想你了”。要是丧尸真从土里爬了出来,或半夜飘在家里游逛,你又会怎样?别动不动地就起心动念去叨扰逝者的心神,撩拨它们的种种情绪涟漪。如果你自身或亡灵本身的心理素质没有那么过硬,对双方都没有半分好处。
我们把爱与你共享,没有任何的条件。
无住相的爱,才是爱的本质。别提条件,别说“你要保佑我啊,我给你买水果了。你要护佑儿孙啊,缺什么托梦给我啊。告诫儿孙要去祭拜啊,不然它们好寂寞啊,会生气的,多可怜啊,要去拜拜啊!”
不管是不肯走的、还是走不了的鬼魂,都是不得安息的逝者。不能安息最大的原因就是放不下,其实两边有一边放下了,两边就都解脱了。
放下什么?当然是这个角色我的身份认同感啊!不要总是去强化这些小我间的角色关系,尤其是和逝者。每个时代的亡灵都有自己很鲜明的时代特征,包括认知和理念。如果你或你的孩子很真诚地去招惹先人,而它们来按照它们的理念来指导你,你一定在这个时代里出麻烦。如果你不是很真诚地去祭拜,那还不如不去,干嘛要惹人家生气呢?
结果就是这些老鬼们觉得:
说了你又不听,听了你又不懂,懂了你又不做,做了你又做错,错了你又不认,认了你又不改,改了你又不服,不服你又不说!
你要我怎么说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