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影评:《云图》

《云图》这部电影,用六个相互独立的故事、按照时间线依次串联起了同一组演员演绎出的同一个主题:自我价值的实现。

演员在不同的角色间彼此互换着身份,演绎出不同时代剧里的爱恨情仇。

彗星的标记暗示着夜空中转瞬的光芒与期许的力量。

每个故事都表达了爱,但每一种爱又各自不同。

最后暗示我们会离开现有的层面,在更高的文明领域里,回忆自己生生世世中的过往。那些爱恨离愁不过是篝火旁的童谣,指向遥远的传说,成为品味生命的故事与追忆。

六个故事看似相互并无关联,但却持续着同一个主题——利己者对他人的剥削和奴役;被奴役者要求平等、互助、共赢的反抗与自我救赎。

救赎后角色我或许并不能因此直接受益,但这种行为、这种表现,被用艺术的形式传递,成为书、音乐、信念,影响着文明的走向,同时激励着一种意识趋向的逐步成熟。

是社会与文明在逐步成熟?还是自己的灵魂在逐步成熟呢?

是我的前仆后继在改变人类文明?还是仅仅改变了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呢?

其实对于拿着剧本的导演和所有演员来说,社会的大背景在他们拿起剧本的那一刻已经是一个定数了,即我们所说的宿命。每个演员是演坏蛋还是男女主,其实都是一种爱的助缘,让彼此能通过这经历有所领悟,让观众能有所觉悟。

时代背景、时代中的人们、时代中的自己,其实都是NPC——一切都已经在开始前结束,一切又在结束后一遍遍地被开启、被经历、被感动、被感悟。

在不同的故事里,你是被害者,你是拯救者,你是旁观者;或男或女,亦正亦邪。演员在经历,在通过这经历成长;观众在经历,在通过这历经触动并引发反思。

《云图》是一个老电影了,它或许很久都不会过时。很多人解说过它的脉络与剧情,也有很多人根本就看不懂这乱七八糟的故事拼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只能理解他当下意识层级内的东西,因为自身的关注点与解析能力不同。

艺术自身的多元性,让其有包容的能力。不同的人走过自己的人生,看过这样的电影,各自有不同程度的领悟。有些人更是只就着爆米花和可乐看了一个热闹,然后在键盘上喷两句表达自己的认知高度。

看完《云图》,其实就好像阅读完一个灵魂的地球之旅一样,只不过是从高我的视角。而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自己意识面向的一个同等重要的人格片段,它们共同经历与探索了地球这个故事的意识面向——一个利己的、奴役的、贪婪的、救赎的、奉献的、爱的极化意识激荡。

人生各有长短,但不是角色生命的长度决定了其领悟资粮的质量,而是自己作为演绎者、作为观众、作为即时的编剧,你有怎样的智慧去解读出其中的韵味,并做出自己的认知判断和实现理念升华。

不是我们挽救或升华了地球上的人类——所有可能都同时存在,包括所谓最糟的与最好的。每一种可能性都是一种意识频率激荡出来的实相伪装,收纳与其意识频率相匹配的角色故事,供拥有这类认知观点的灵魂去经历。

所以吸引力法则确实存在,但不是你起心动愿就能坐享其成、等着天上掉馅饼,而是你被自己所是的实相频率带入你所“配”的人生经历里反复摩擦。

如果你在这蹉跎岁月里被摩擦出的火花照亮,那觉光洞见就会让你领悟到不同的道理,进而带来不同的理念,进入不同的后续平行实相;

如果你只是被火花灼伤,然后抱怨、咒骂、愤慨、逃避,那你也就会因为自己的无助、无力、无能、无奈,拖入更猛烈、更频繁的砂轮中打磨。

故事是宿命,而你拥有解读故事的自由意识,你的认知决定了你进入哪一个层面的故事里。每一个层面的故事都有自己的主题和难度系数,只是难点不同。没有哪里是轻松惬意的——小学看着初中好,初中想着快长大,高中天天在骂街,大学不是没压力,进入社会才知道少年时代真单纯。

这就是生命,在湍流中原地站着都需要毅力,被裹挟着撞向礁石群非死即伤,逆水行舟只问你何时力竭。

那问题来了:难道没有好人活路了吗?

或许是有的,只是它不在这个层面的前后左右中。

最近有个搞笑的电影,叫做《不要抬头》。不是没有人知道真相,只是多数时候这样的信息被激荡的涛声淹没了。这涛声就是虚名假利的相互角逐。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把别人往水里按。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