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孝道与滞留灵

学生:细雨老师好!帮一位好朋友请教一个问题。

她妈妈去世三周年了,前一段有天晚上,她家三岁的小女儿正睡着,突然指着上面说:他他他,然后就哭。第二天她念了念《心经》,端碗水在屋里洒了洒,后来便没异常了。直到这几天晚上睡前,她小女儿说衣柜里有鬼,害怕。衣柜里有她为了纪念,专门留的妈妈的物品。她不曾给女儿传输鬼神的观念,也不知她女儿从哪里得知的。

好朋友因为幼时在姑姑家长大,初中后才回到父母身边,之后和妈妈关系并不好,直到结婚生子后才感受到妈妈的爱,可是没几年妈妈就去世了,所以她一直非常渴望和想念妈妈。他爸爸也是,说以后要在他妈妈的坟墓边搭个小房子,守着她,不分开。

细雨老师,是因为家人的思念导致她妈妈一直舍不得走吧?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她很害怕。而且她妈妈走之前清醒地告诉他爸爸:你走你的路,我有我的路,互不打扰。

谢谢您。

细雨:各家具体的事情是如何不好说,不过我个人体会是,人的临终观念各个不同。有不想走的,有想走的,做拧巴了就会很麻烦。中国人很避讳和老人谈论这些,但老人家走后,不走或走不了,又成为双方的大问题。

中国文化中的爱与孝是含蓄的,一个家人在安康健壮时不会主动或被动地诉说自己对丧葬仪式与物品的讲究和执着。但当无常降临、阴阳两隔后,亡者因生前的信念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

你们遗弃了我,不祭拜也不嚎哭——这样的心念甚至持续多年不散;

求求你们,放过我吧,我要去投胎或休息了,不要不停地念叨与祭拜,纠缠不清,涟漪不断——意思是我在中阴被你们的惦念搞得好辛苦啊,犹如枷锁铁链。

和家人说不明白就闹脾气的亡灵屡见不鲜,甚至由此而心生怨恨。

学生:老师,看来到底如何、什么是孝,还真的不是我以前所以为的。

姥姥去世时,我当时没有太大的悲痛,在她的葬礼上没有过多的不舍,但又觉得自己的状态太冷漠无情,便刻意去想以后见不到姥姥的情景,才大哭出来。在很小大概三四岁左右,大奶奶去世,披麻戴孝时,我心里感觉很喜悦,抑制不住地想笑,最后咬着嘴唇没把笑绽出来。

这两个镜头在我的印象中一直特别深刻,因为我觉得自己冷漠无情不孝顺。包括对姥姥,除了对她临终前我照顾不周的愧疚,对她的思念好像并不多,也就是这些年,随着考上大学结婚生子日子越来越好,会很想念她,觉得如今的好都是姥姥的功劳,她若活到今日,看我得如何去孝顺她吧!

细雨:在修行的道路上,每个人都要经历剥离与融合的过程。近乎成熟的意识在自我生死与他人生死的态度上,相对是比较冷漠的,因为都死习惯了。

就好像幼儿园门口,小班的孩子拽着父母的衣角哭得跟杀猪一般,大班的孩子恨不得爸妈别磨叽了,耽误自己要进班里和小朋友玩。

逝者与生者一样,死亡不会改变太多的意识认知。就好像你换乘了一趟公交后,不会因此而突然明白了什么道理或立马聪明了很多。

生前的意识状态、人文、宗教信念还会跟随——不怕死的,死亡时很安详的,走得很快;怕死的死了,也还接着怕死。怕死的鬼比怕死的人还多呢!

从多数情况看,家属的祭拜是导致滞留灵的主要原因。而鬼魂们也很无奈,有些极端情况下把鬼逼急了,回来设法带“走”那些口口声声说想念自己的人——别光叨叨,来做伴吧!

学生:哈哈哈,嗯嗯,还有最后这种情况呀!受教了,又一个点被打通了,我的冷漠不应该被冠以不孝,不应该被批判。看来有时候的无情未必是真的无情,无情才是真正的有情啊!谢谢老师。

……

细雨老师,好朋友让我替她谢谢您,她很感动您解答这么多。她说过几天妈妈三周年,回家要和妈妈好好告别,彼此都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细雨:愿逝者得安然,走好勿念。

愿生者得安然,爱奉世间。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