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显化是成像了的信念,修行是安住时的觉悟——接上期谈修行和显化的二分认知问题

在欲望中动用信念达成显化,在修行时平息妄想安住在觉察。

在显化与修行中,很多同伴把两个认知各关注了一半,故而失去了应有的流转性。

修观是察生化之往复,是觉阴阳之变通。 

入了空门,却遁死寂,守着顽空,失了转环。导致修行卡顿在无尽虚无中。

显化的过程本是自然之生灭,想或不想,它就在那里往复着。

可不执象耳左右妄为,持空性无为本甚好;但无为中还套叠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却没能达成融通的交互。

当你看事物是二时,那是分别心;是一时,又是执着心。

故这不二的法“度”才是我们要修的认知境界。

一中有二,二非二,二本是一,一非一。故名“不二法”。此法非法,故名“真法”。

附:《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节选)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细雨注:

住:滞留、刻板、僵化的状态。

住相、住色、住法,都是守一的顽执,失去了弹性的灵动,沉迷在任何一种状态或认知中偏颇一隅,就会丧失融通的宏观性,铸就非此即彼的成见我执 。

在认知身份时如是,性状时如是,道理时如是,法理时如是。 

多样性、流动性、弹性带来蓬勃的生命力。 

波罗蜜在似是而非的认知中,波罗蜜在似是而非的状态中,波罗蜜在似是而非的大千世界中。

留下评论